首頁 / 媒體聚焦 / 金融時報

金融“活水”澆灌廣袤田野——金融支持川渝地區鄉村振興紀實
2021年11月02日 15:29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2021年,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吹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沖鋒號角。

  川渝地區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四川省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也是西部唯一一個糧食主產省;重慶是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重要窗口,“三農”問題在川渝發展戰略中居于重要地位。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將極大促進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推動川渝地區打造為全國重要增長極。

  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如何以更有力的舉措、更有效的行動推動川渝地區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日前,《金融時報》記者深入川渝多地調研,了解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

  探索“三產融合”新路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對新時代“三農”工作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農村產業融合如何破題?川渝地區的實踐證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選準特色農業產業,延長產業鏈,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農民創業園加快發展,是農村“三產融合”的關鍵所在。

  “有女莫嫁天坪村,爬坡上坎累死人;男兒不戀天坪山,背井離鄉圖發展”,當地流傳的這首民謠道盡了重慶市巴南區二圣鎮從前的貧困與荒涼。如今,這里已漫山花海,猶如人間仙境,一年四季姹紫嫣紅,參觀游覽的人們絡繹不絕。

  “二圣鎮集體村位于國家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也是重慶市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國家出臺的鄉村振興政策,在我們村先行先試。經過這些年的發展,2020年,集體村人均收入達到3.2萬元,而巴南區農村人均收入為2.1萬元,集體村變成名副其實的富裕村。”集體村黨委書記鄭孝前告訴記者。

  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立足產業融合,集體村制定了“農業穩村、旅游興村、生態強村”的發展思路。為實施“農業穩村”計劃,集體村開始適度發展特色產業規模化經營,目前已形成高山梨、花卉苗木、茶葉三大主導產業。通過“公司+產業基地+專業合作社”的模式,以往單干的村民搖身一變成為合作社社員,股金分紅成了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農業產業提檔升級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休閑旅游是農村產業融合的重點產業。目前,天坪山的核心景區“云林天鄉”已經初步打造成形,景區內自然植被良好,空氣清新,一年四季鮮花怒放,是難得的天然氧吧。“去年在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景區實現收入將近700萬元。今年的收入明顯回升,從正月到3月底,營業收入已經突破700萬元。也就是說,今年一個半月賺了去年一年的錢。”云林天鄉景區負責人梁榮告訴記者。

  云林天鄉景區帶動村民致富效應明顯。“當地農家樂很多是我們公司鼓勵做起來的。周邊老百姓一年大概可以獲得收入幾十萬元,都是通過景區發展從而增收的。一個企業做成熟了,看到周邊老百姓也增收了,心里才踏實。”梁榮告訴記者。

  金融是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記者在川渝兩地采訪時了解到,當地銀行業注重信貸資金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政策的有效對接,引導信貸資金不斷向產業融合領域投放,推動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休閑旅游等一體化融合發展。截至4月中旬,四川涉農貸款投放已超1.9萬億元,連續24個季度實現正增長;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2169.9億元,受益農戶超257.6萬戶次。

  “去年,受疫情影響,云林天鄉收入大幅減少,資金周轉出現一定困難。梁榮自己承包的土地又不能抵押,沒辦法融資。農行想方設法,為云林天鄉量身打造了一套融資方案。先用傳統信貸方式為其提供了280萬元貸款,解決一部分資金需求。再辦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農行用‘三權抵押貸款’方式滿足后續資金需求。”農行巴南支行工作人員胡曉娟向記者介紹。2021年,梁榮從農行重慶巴南支行拿到貸款后,企業順暢運營得以保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梁榮對未來充滿信心,他準備繼續加大對景區的投資,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并興建一家高級酒店。繼續投入的最大瓶頸是資金。“土地經營權貸款應該細化,比如說一個人租了幾百畝地,如果地是荒地,那銀行做貸款評估,風險就應該高;但是我的地里種的花卉苗木價值兩三億元,貸款評估卻不能算價值,這就非常遺憾。”梁榮希望未來能從銀行獲得更大力度的融資支持。

  鄭孝前告訴記者:“用地難、融資難、用人難,鄉村振興未來需要在這些方面尋求突破。農村土地用途、性質都受限,農村企業擴大再生產缺乏建設土地;農地也不能很容易抵押貸款,地面上的附著物不被認可,不能被評估;農村的人工現在也很‘俏’,我們村有2800人,但是像云林天鄉這樣的企業用工,也需要到周邊的村子或者省市去招工。”

  “情況正在好轉。鄉村振興,大市場在農村,現在各大銀行都下來了。” 鄭孝前說。

  打好種業翻身仗

  種業是農業發展的“芯片”,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肩負著重要使命。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川渝地區銀行業充分發揮金融對農業科研的促進作用,根據種企研發、育種、生產、銷售的特點,創新相適應的貸款模式,積極扶持種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在四川省甘孜州盛世綠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密閉的育苗網室內,十幾厘米的種苗整整齊齊排列成綠油油的長條狀,郁郁蔥蔥,長勢喜人。“這些秧苗先要在實驗室培育,從試管苗拿到育苗網室扦插,長到這么高大概需要一個月時間,大概會在9月份結出原原種。從原原種到老百姓餐桌上的馬鈴薯,中間有四個環節,即原原種、原種、老百姓生產要用的種子,再到產出馬鈴薯。”盛世綠野公司執行經理高雪梅向記者介紹。

  盛世綠野的主要業務是進行脫毒馬鈴薯原原種、原種、生產種三級繁育體系的建設和生產。“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與種屬密切相關。病毒一旦侵入,會引起馬鈴薯嚴重退化。脫毒馬鈴薯是指經過一系列技術處理,獲得無病毒或極少病毒侵染的種薯。因此,對育種技術要求很高。”高雪梅說。

  青稞、馬鈴薯是甘孜州的主要糧食作物。但是長期以來,全州缺乏正規種業公司,高原農牧業生產所需種子、種苗生產能力低,種子供給保障能力弱。針對甘孜高原生態農業發展實際,農行瞄準高原種業骨干,向盛世綠野等多家本土龍頭種業公司提供融資支持,支持本地種業創新發展。截至目前,農行甘孜分行通過“鄉村振興貸”“農村個人生產經營貸”等融資模式,已向盛世綠野公司發放300萬元貸款,幫助企業育苗網室順利建成。

  從種企育種到農民購買種子,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滲透整個生產鏈條。“老百姓購買種子如果手頭資金依然不足,可以申請農行的‘惠農e貸’。老百姓種的馬鈴薯如果賣不完,盛世綠野公司負責托底收購。這樣,就形成了購買種子質量有保證、融資方便、產品回收有渠道的良好局面。” 農行瀘定縣支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種業已進入“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的育種“4.0時代”。我國仍處在以雜交選育和分子技術輔助選育為主的“2.0時代”至“3.0時代”之間,關鍵技術與戰略性產品研發水平相對較低。進入新發展階段,持續推進種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金融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引導作用,推進種業綠色革命、科技革命,推動種企增強自主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

  “種業新品種的研發周期較長,需投入大量經費,建議金融機構能提供相應的長期貸款;對于需要建立繁種基地的種子企業,希望銀行能創新貸款產品,在企業交納土地承包費方面可以提供貸款支持。”相關種企負責人告訴記者。

  做實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產業振興不僅是實現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二者有機鏈接的必然手段。記者在川渝地區調研時發現,當地銀行業圍繞“三農”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助力當地發展適宜的新產業新業態,全力探索符合鄉村振興實際需求的金融支持方式。

  在農家樂老板肖玉梅的院子里,記者看到幾堆捆扎整齊的木頭高高壘起。“現在城里人燒飯用的都是天然氣,不少來農家樂的客人點著要吃‘柴火飯’,說這樣才能吃出飯菜的香味。”肖玉梅又抬手指著后院的大片菜地說,“客人吃的菜都是我們自己種的,有些客人還自己上菜園摘菜,這些都是農家樂的特色。”

  肖玉梅是重慶武隆雙河鎮人。武隆擁有奇美的自然風光,當地把旅游作為主導產業和富民產業,積極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當時建起了雙河鎮第一家標間式農家樂,但是600平方米的房子建起來后,錢也花完了,買桌椅板凳、餐具、家具的錢都沒有。”關鍵時刻,農行武隆支行向肖玉梅發放3萬元貸款,支持她購齊所需物品。

  肖玉梅的農家樂開張后,一時生意火爆。鄉親們看著她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很是羨慕。“不會經營不要緊,房子就是資源。”肖玉梅開始給鄉親們傳授致富經驗,跟他們說開辦農家樂的好處。“接待的游客越多,雙河鎮農家樂的牌子就越響,大家一起辦農家樂,生意才會更興隆。” 現在,在肖玉梅的帶動下,雙河鎮大部分農戶都開起了農家樂。

  農家樂生意紅紅火火,離不開金融支持的及時跟進。支持武隆打造美麗鄉村,農行武隆支行創新推出的“農家樂”貸款,向仙女山沿線、雙河、木根等鄉村旅游集散地投入大量資金,支持開辦農家樂,帶動沿線片區建檔立卡貧困戶提高收入。

  “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加上仙女山旅游開發的帶動,當地農戶生產經營發生很大改變,由以前的種養業為主,發展為一三產業多元混合經營,很多農戶辦起了農家樂、小賣店、餐館,還有些規模化種植果蔬、養殖牛羊等,出現了不少專業大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條件的改變,帶來了融資需求的變化,圍繞鄉村振興過程中不斷涌現的產業發展需求,農行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水平。”農行重慶武隆支行客戶經理傅小康告訴記者。

  在武隆土坎鎮,每年冬閑時節,家家戶戶都忙著加工紅苕粉增收致富。從入冬到第二年春天,靠著加工苕粉和賣苕粉,平均每戶少則收入兩三萬元,多的超過10萬元。

  “剛開始我和妻子兩個人手工做苕粉,后來認識了農行的傅經理,是他不斷地勸說我,鼓勵我用機器代替手工,效率更高了。”重慶武隆欒氏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欒波告訴記者。

  欒波口中的“傅經理”就是傅小康。2010年,在傅小康的幫助下,欒波拿到人生中第一筆貸款。“當年拿到農行第一筆貸款3萬元,差點掉下眼淚。那時候是真想干事,也是真沒錢。”

  如今,欒波經營的苕粉廠已實行全自動化生產,雇傭農戶25人,日均產量達7噸左右。欒波的成功不僅讓他的家庭迅速富裕起來,也有力帶動了土坎鎮周邊村民增收致富。因為苕粉廠生產量大,附近村民種植的紅苕基本都被欒波收購過來,村民們不用再操心運輸和銷售的問題,逐步形成“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目前,制作紅苕粉已成為土坎鎮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支柱產業。該鎮僅晶絲苕粉制作一項,每年就能實現近5000萬元的經濟收入。

  在川渝地區調研過程中,記者了解到,涉農產業大多具有弱質性特點,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很多產業基礎不穩固,有些產業甚至剛剛萌芽,產業項目的選擇、種植規模的大小、自然災害的防治、市場價格的變化……在這些方面,農民迫切需要得到專業權威機構的幫助,分析、規避和減小生產過程中的風險。

  “建議由政府、金融機構等牽頭成立專業研究團隊,收集全國各地農業產業相關信息,發布指導手冊,及時更新數據,并深入農村一線給予政策、技術指導。” 傅小康表示。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又色又爽视频香蕉网络 | 亚洲美女激情在线播放 | 一本大道香蕉大在线欧美 | 久久精品日韩免费 | 亚洲色成久久一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