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27日電 (鄒立楊 陳倩雅 楊娜)日前,一場古風古韻、極具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在西南醫科大學開展。武術、毽球、投壺、剪紙……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廣大師生駐足參與,在觀摩與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統文化教育,怎樣才能深耕學生的心坎兒里,如何能更接地氣?長期以來,西南醫科大學積極探索,致力于走出一條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內容建設路徑。此次非遺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便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一把剪刀,一張彩紙,一雙巧手,“向黨的生日獻禮”“熱烈慶祝建黨100周年”等具有紅色元素的剪紙作品就此誕生。“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希望能通過這種特別的方式表達對建黨100周年的美好祝愿。”在“指間翩飛,連寸心之意”活動區,剪水手工協會負責人代紅梅談到。除了剪紙,該區的中草藥包香囊手工制作和琳瑯滿目的中草藥材辨別游戲,因極大地貼合了該校醫科類大學的專業特色,也大受師生喜歡。“‘辨草識淵’中醫藥教育游戲,激發了我對傳統中草藥的濃厚興趣,當場辨認結束后,我又帶著好奇心去看了各種中醫藥知識的詳實介紹,例如黃芪、茯苓、甘草、當歸等等。”西南醫科大學2020級眼視光學專業學生徐旋說到。
輕柔典雅的襦裙,廣袖飄逸的深衣,25名漢服愛好學生排成兩列,手持油紙傘、團扇等,穿梭在美麗的校園中,競相展現華裳之美。

西南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的蒲夢佳是“漢服游花街”子活動的策劃學生之一,也是隊伍中的一員。她表示很喜愛本次活動,也很榮幸作為傳統文化愛好者能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更多人可近距離感受和觸碰傳統文化的悠悠底蘊。
說到策劃初衷,她特別談到,“我很喜歡《長衫悠悠數風流》里的一段話。‘長衫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它不該被歲月遺忘,正如那些國人的面孔,被時代的洪流掩埋,但是,他們的傳奇故事仍然在被一代一代的后人傳唱,你可以聽不懂那一口軟糯的語言里唱的到底是什么,但你只要看見那一襲青衫在歲月的光影里搖啊搖,你便忘了前世今生,時光早已游離在煙里霧里了。”
除活動現場區,此次活動還設置有瀘州“納溪蝴蝶畫”“敘永縣摩尼鎮大銀盤扎染蠟染”“許家油紙傘”三個非遺體驗坊。當下,許多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保護傳承困境,第一次能夠親身走進本土大學,給一群青年大學生教授非遺知識和制作工藝,王世宏、劉興連、陶光珍、許學明四位瀘州本地非遺傳承人都表示很高興、有意義,他們身體力行地講述著有溫度、有深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西南醫科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柏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學校在校園內開展這樣的活動,就是希望同學們不要忘記傳統。他介紹到,此次活動設計采取本土非遺文化傳承人“現場教學”,學校眾多傳統文化社團“組團教學”、學生中自發的傳統文化愛好者“趣味教學”的形式,通過“三環”環環相扣、自學自教的教學模式,讓活動兼具理論知識性和趣味體驗性,寓教于樂,讓師生能夠近距離地接觸、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把文化的“無形”轉化為活動的“有形”,讓大家從心底、從身邊愛上傳統文化。
近年來,西南醫科大學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全過程,大力實施“課堂教學”“實踐體悟”“浸潤涵養”“學術繁榮”“共享傳播”“開放交流”六大行動,全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校園落地、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