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11日電 (尼瑪初)近日,格登特與同伴們正在四川壤塘壤巴拉文化傳習創業園藏繡傳習所中專心致志地繡藏繡,細如牛毛的絲線隨著針在繡布上翻飛,不一會兒一幅栩栩如生的繡品便躍然于眼前。

壤塘縣地處阿壩州西部,享有“懸天凈土·壤巴拉”之美譽。近年來,壤塘縣因地制宜,提出了“文化強縣”的目標,以梵音古樂、唐卡、藏戲、石刻等最具壤塘特色的非遺文化為核心,以非遺傳習所、文化產業園為載體,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壤塘產業、經濟發展的最大“富礦”,使一個個農牧民子女通過學習古老技藝變成了非遺傳承人,端上了“金飯碗”。

格登特就是壤塘縣“文化優先”發展戰略的受益人之一,他出生與壤塘縣尕多鄉刑木達村一個多子女的牧民家庭。2010年壤塘縣立足“非遺”優勢建起唐卡傳習所,吸納周邊農牧民群眾的子女前往當學員,為有藝術夢想的年輕人搭起了圓夢的舞臺,這也讓格登特走出了一條別樣的人生。
“我2013年就進入壤巴拉覺囊唐卡傳習所學習唐卡和文化課。”格登特說,2016年,他又開始學習藏繡。如今,學有所成的學員們不再滿足與藏繡的靚麗形態,開始追求壤巴拉藏式刺繡的厚重感,欲把最原始的技藝全面復原,為此傳習所選擇用花草、礦物為絲線染色,從采摘到染色,學員們全程親力親為,直至每一件繡品出爐。
“這樣一個小幅的作品能賣出7000余元。”格登特介紹道。如今,壤巴拉藏繡受到了不少賣家的喜愛,讓學員們能在傳承與保護非遺文化的同時賺取可觀的收入,“我去年一年就掙了4萬余元。”23歲的格登特憑借著藏繡技藝成為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撐。
據了解,壤塘縣已創建非遺習所47個,在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建立18個傳習基地,3000余名農牧民從事非遺生產性保護。隨著壤塘縣文化大縣的地位愈發穩固,該縣提出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思路,以唐卡為先例,與動漫、影視、瓷器、陶藝等進行融合,在“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