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3日電 (漆楚良 張浪)23日,記者走進達州市宣漢縣君塘鎮灣橋村,只見群山環繞,盤踞一座散發時代新韻的老建筑,鎮守一方水土安寧,點綴著如墨山水,勾勒出一幅唯美詩意的鄉村畫卷。

那座“鎮村之寶”的老建筑是具有幾百年歷史的王氏宗祠——德文堂:一座過去破爛不堪的閑置老建筑,通過現在修繕煥然一新,與村莊發展規劃融為一體,注入文化內涵,和村里的古樹、古橋、古道完美交融,散發新時代的文化氣息,讓農村文化煥發新活力。
“歷經幾百年風雨洗禮,德文堂的天蓋、房梁、墻壁、立柱等破損比較嚴重,但是我村唯一一座保存比較不錯的老建筑。”君塘鎮黨委副書記許仁豪說。

這座老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800多平方米,面寬11間,磚木結構,歇山式,觀音兜,小青瓦屋面。德文堂由前面是貞潔牌坊、主建筑德文堂、內部的東西廂房以及后埭四部分組成。
被雜草包圍且破爛不堪的德文堂,該村遵循文物建筑“修舊如舊”的原則,通過多方籌資,從2019年10月開始,對其進行19個月的維修,還在大門前配套建設了一個文化廣場,于2021年5月底竣工,煥然一新,成為一個飽含歷史古韻的“原生態景區”,吸引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參觀。
在施工中,以現狀測繪為依據,恢復建筑原有的整體風貌。“我們盡量利用建筑的原有材料,必須換新的部分也采用相似的材料及構造做法,對影響結構安全的在不影響外貌的前提下進行加固和調換。”灣橋村支部書記符純祥說,“我們保留原汁原味的修繕,所以現在看到的是煥然一新的老建筑,散發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
“在保護修繕老建筑的前提下,我村進行綜合開發利用,讓德文堂散發時代的新韻。”村支書符純祥說,“德文堂已被改造成鄉村會客廳,設置‘記憶中灣橋’‘奮進中灣橋’‘展望中灣橋’三個板塊,展示我村的文化、歷史和未來,傳承祖先遺留下來的品德、道德和美德,讓農村文化煥發新活力。”
“傍晚時分,女主人站在灶臺前,正在準備晚餐;勞作歸來的男主人坐在火坑旁、點上一支土煙,一天的疲憊完全拋之腦后,留下的是鄉愁中最深刻的記憶和那個時代的苦澀味道。”從正大門走進,右邊展現一戶普通農戶的家庭生活場景,深刻描繪了記憶中灣橋,喚醒鄉村“沉睡的風景”。
站在德文堂觀望,正對面映入眼簾的是灣橋學坊、農民夜校和議事大廳,村里每周都在這里舉行議事活動,成為村里的政治中心和文化高地,勾畫了奮進中灣橋的宏偉藍圖。“灣橋人民始終堅持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擼起袖子加油干,不斷奮勇前進!”
來到左邊,只見墻壁上規劃了展望中灣橋的鄉村治理:以黨建引領為核心,突出德治、法治、自治、賢治為主要內容的“一核四治”工作模式,促進灣橋村蛻變,舊貌換新顏。“德”治興文化。著力“弘家訓、重傳承、興人文”,以德潤心,以德化人,立根樹魂、正本清源,實現良好民風;“法”治構良序。建立“五步議事”運行機制,將集體資產管理處置、公益事業建設、土地征用、重大資金支出、救災救濟發放等10余項村級重大事項,納入決策程序,補齊民生決策的法制短板;“自”治淳民風。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加強基層民主協商,建立“兩約四會”,突出群眾的事情自己定、自己辦、自己管;“賢”治促發展。實施歸雁工程,搭建“賢人”“能人”返鄉創業平臺,將人才資源轉變為發展動力,不斷增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