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26日電 (杜成)24日下午,由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四川省質量發展研究院、四川時譽集團主辦的“聚焦高質量,激發新活力,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使命。路徑.策略交流會在成都舉行。與會專家和國企代表通過現場交流形式,直擊國企改革發展中的痛點和難點,為國企深化認識、理清思路、明確措施和未來發展規劃共同探討和獻計獻策。

成都市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楊慶在致辭中表示,當前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宏觀背景下答好國企改革發展的時代考卷,需要集中智慧,凝聚最廣泛的力量。希望各個行業組織企業商會和社會各界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聚集人才技術的高端資源優勢,共同為國企改革發展取得新突破提供堅強的支撐。

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成都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李后強在演講中提出,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到底什么是高質量等問題。他指出,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所做的就是高質量發展。面對當前國有企業發展存在的諸多問題,李后強認為原因在于歷史包袱過重、體制機制不健全,以及一些規章制度的影響等。
要解決這些問題,李后強也給出了自己的方案:首先要有“敢于刀子向內”的改革勇氣,要真正解決掉長期困擾國企改革發展的諸多頑疾;同時也要健全激勵機制,實施政企分開,深度推進改革,使國有企業成為一個真正的獨立市場主體;另外,要增強國有企業在競爭與創新中的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要有高質量的黨建來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來做強做優國有資本,讓黨在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中真正起到主心骨作用。

在專家點評與互動研討環節,成都市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產權經濟學著名學者陳家澤,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李萍,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國有企業改革理論著名學者羅珉等專家學者分別就活動主題發表了他們的獨到見解。
陳家澤表示,國企改革第一個問題是源于“父愛主義的軟約束”,國家像父親一樣,不斷為國有企業輸送營養,要從微觀的角度去變革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要太多的從微觀層面思考問題,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一定是體制機制改革。李萍則說,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是有前提的,國企改革要分類,是分類改革,一類是公益性,還有一類是競爭性的。羅珉則提出了國有企業治理機制、經營機制、國有資本市場化等方面問題。
時譽集團副總裁董莉萍帶來了國企三項改革中“破三鐵”路徑,為國企三項改革提供務實創新的解決方案。她首先講述了國企改革的共性問題“三鐵”難破,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第二個技術改革問題,其中的分類考核的適配性難以解決,考核量化的問題難以實現,考核應用的問題也難以落地。鑒于以上問題,多數國企在落實“三能”過程中,面臨多種具體困難和挑戰。

如何創新推動改革?董莉萍認為,三箭齊發方可有為。第一箭:創新分層分類考核機制,管理結果斗硬顯性化——打破鐵工資,第二箭:創建“紅黃綠燈”預警機制,國資管理風險可控化—打破鐵交椅,第三箭:推進員工“雙通道”職業發展,全員公平競聘上崗——打破飯碗。要創新工作成效讓“鐵交椅”變“活動梯”,引領擔當實干讓“鐵工資”變“自助金”,創新爭優讓“鐵飯碗”變“努力餐”,工作能動性得到激發。
據悉,2020年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改革方案2020-2022年》,這三年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階段,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本次交流會上,各方專家學者分析案例、總結經驗、交流思想,為未來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與良性發展提供了實踐經驗與發展路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