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8日電 (陶文斯)“感謝謝書記,感謝石龍村的領導們,如果沒有你們的幫助,我今天就不能健康的出院,也不能回家繼續照顧我的老婆了。”11月16日,瀘州市納溪區安富街道石龍村的脫貧戶張高付出院后激動地說。
據介紹,張高付是安富街道石龍村十二社的村民,今年63歲,家里一共四口人,妻子智力低下,兩個女兒也還未成年,2014年,張高付因病因殘和缺勞動能力,被列入貧困戶,在幫扶責任人和石龍村三委的幫助下,2017年,張高付成功脫貧,原本日子更有盼頭了,可天不遂人意,今年,張高付因身體異樣到納溪區人民醫院檢查,結果被確診為胃癌,需要盡快做手術,但手術和住院費用至少需要5萬元,就算醫保報銷后張高付也需支付一部分費用,這筆費用對張高付來說也是十分沉重的,包括手術后的康復和照顧,這也是一不小的開支。
了解情況后,石龍村黨總支部書記謝健立即組織全體村干部開會討論幫扶措施,并主動對接聯系醫院就張高付住院費用等事宜展開座談會,最后經與院方座談后達成一致意見,一是先救人,二是院方負責張高付住院期間護工費用,三是對于經醫保報銷后需要另行支付的費用,由石龍村黨總支部聯系安富街道民政等部門共同協商解決。
11月16日,張高付出院了,對石龍村和納溪區人民醫院的幫助,張高付很是感激,“除了感謝,我真的想不到其他的詞來表達我的心情,我沒有文化,沒有技術,這些年,要不是村上的領導們對我的幫助,我也不會有今天,感謝醫院,感謝國家,我們才能過上好日子,我一定要好好教育我的孩子,要努力,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張高付含著淚水說道。
而這,只是安富街道眾多為群眾辦實事工作的一個例子。今年以來,安富街道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積極開展干部能力作風提升,扎實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從解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為重點轉向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從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轉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我覺得這個設計要的,現在我們這個小區不僅車子不好停,停車位也沒得幾個,每次下班回來停車都要碰運氣。”不久前,安富街道上壩社區的麗水菁苑小區迎來了一次特殊的業主大會,業主們聚在一起就是為了討論小區改造事宜,看著街道工作人員展示的改造效果圖,大家都非常滿意,“改造以后停車位是現在的2倍,而且現在院子更亮敞。”業主楊關瓊很是滿意。針對老舊小區管理難問題,安富街道積極推進“三無小區”成片聯動“小區式”管理,探索社區集體經濟牽頭,居民自治管理的模式,加快城區散居樓棟管理模式創新。
群眾的需求在哪兒,黨的服務就延伸到哪兒,安富街道堅持在群眾“最盼”的問題上想辦法,在群眾“最需”的事情上做文章,在群眾“最急”的工作上下功夫,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推進“民心守護”工程落地落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