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2日電 (謝艷 張春雷)基層是應急管理的前沿陣地,是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神經末梢”,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石。“加強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是增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推動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的重要內容,是鄉鎮(街道)、村(社區)補短板、強弱項的現實急需。”近日,綿陽市應急管理局局長鄧志軍對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時如是說。

基于此,綿陽市應急管理局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以預防為主、防范為先,圍繞防、治、救一體化布局,進一步健全“一主兩輔”(即:中心鄉鎮(街道)消防救援站、鄉鎮(街道)應急隊、村(社區)應急分隊)的應急隊伍體系,切實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奮力寫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應急章節,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我們站今年建成,輻射秀水、高川、雎水、桑棗等10個鄉鎮,主要承擔安全生產、自然災害搶險救援、社會救助等應急處置任務,24小時在崗,只要群眾有需要,我們隨叫隨到……”在全市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工作現場會上,作為會前參觀、考察、學習的榜樣,安州區秀水鎮專職消防救援站站長趙輝一臉的驕傲和自豪。
一座位于鄉鎮的消防救援站為何能成為全市“典型”?原來,安州區將原政府閑置房產改建為秀水鎮消防救援站,購置車輛和人員裝備,配備專職消防員15名,30套個人防護裝備,1輛干粉泡沫車、1輛搶險救援車、1輛水罐車、1艘橡皮艇和各類常規器材,順利“盤活”中心消防救援站。同時,“盤活”鄉鎮161支應急救援力量,為隊伍解決了無固定訓練場地和辦公場所的難題,落實了制度、預案、獎懲等各種保障,標準化配備安全帽、防護口罩、防護手套、反光背心等個人防護裝備,差異化添置各類應急搶險器材設備。不僅如此,安州區還建立了“一主兩輔”應急隊伍“五張清單”和“七項制度”,明確了中心消防救援站、應急隊、應急分隊各項職責,以“中心+站+所”為載體的“一主兩輔”三級應急隊伍體系赫然成型。
據了解,今年全市的目標任務是新建12個中心消防救援站,整合重組17個專職消防救援隊(站)。目前,新建的12個中心消防站已完工7個,5個在建;整合重組的17個專職消防救援隊(站),已完工14個,在建3個。
目前,全市166個鄉鎮(街道)已完成應急隊組建任務,完成100%;2069個村(社區)已完成應急分隊組建任務,完成率100%。在今年防汛減災救災過程中,全市“一主兩輔”隊伍共出動586支,1.2萬余人次,協助轉移避險群眾1.1萬余人,真正實現了關鍵時刻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