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3日電 (吳平華 曹藝琳)近日,宜賓市珙縣巡場鎮三合村村民羅永富一大早就和幾個村民來到村里的千畝棗林,對棗樹進行冬管,看到曾經荒蕪的煤礦地變得生機勃勃,每天還能做工掙100多元,羅永富心里樂開了花。“兩項改革”后,三合村與鄰近龍塘村、坳田村合并而成了新的三合村。這個曾經荒涼的山村,如今花繁葉茂,四處生機勃勃,成為了珙縣真正的“后花園”。
在推動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珙縣立足自身實際、激發鄉村發展原動力,持續推動鄉村轉型發展、綠色發展,三合村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單打獨斗昔日礦村轉型發展遇“滑鐵盧”
三合村位于珙縣縣城巡場鎮西部,緊鄰珙縣新城區,是典型的城鄉結合村。曾經,靠著村里豐富的煤炭資源,三合村經濟飛速發展,但隨著資源日漸枯竭,三合村進入了轉型發展的新時期。然而由于大規模的礦產開采,植被破壞、土地撂荒、村民就業困難等問題層出不窮,城鄉結合的特殊區域,也導致了管理難、發展不均衡等新的問題。
“與我們相鄰的龍塘村靠著種植花卉發展旅游業,建成的龍茶花海旅游景區讓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我們的村民看得眼紅卻有勁無處使,想跟著種花賣苗卻又怕市場飽和,沒有銷路。”回想起幾年前三合村想轉型的“經歷”,支部書記孫杰記憶猶新。
怎樣改變現狀?孫杰帶著村兩委班子四處求學取經。借著鄰村花卉旅游興起的東風,三合村開始積極探索資源枯竭區生態修復和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從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到整合利用人才、土地、資金、市場等要素資源,融合發展第一、三產業,僅1年時間,村兩委就讓廢棄地披上了“綠裝”,引進企業在已經關停的三個煤礦的采空區上建成了集農業科技、生態觀光為一體的千畝田園綜合體“萬物生微田園”。
“微田園”建成后,吸引了許多游客,但與先行一步的龍塘村相比,三合村還存在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村內地塊多為基本農田,招商引資較困難等諸多問題。
三村合并抱團發展共建“大花園”
轉機出現在2019年12月,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在宜賓實施,三合村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原三合村、龍塘村、坳田村合并而成了新三合村。
“這三個村合并,完全是從產業整體布局上來考慮的。”珙縣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花卉、水果和生態農業是三個村的主要產業,合并后,不僅水果、花卉更加集中連片,而且龍塘村的茶花旅游基地和三合村的現代觀光農業可以相互整合,形成連片的休閑旅游觀光圣地。
三村合并后,人才、資源用活了,產業規模也壯大了,為了收攏土地連片發展種植業,三合村提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申請,一改過去向村民租用付租金使用土地的模式,成為了宜賓市第一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
“想用土地發展產業,但三個村過去租用土地的租金標準不一樣,村民接受度也不一樣。”孫杰說,產權制度改革勢在必行。以農村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主要內容,組建了“三合村集體資產股份經濟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旅游股份合作社、勞務股份合作社、置業股份合作社”五個合作社,群眾以前的土地地租直接轉變成保底收益,5個股份合作社運行有多余收益時,再由宜賓農交所利用網絡平臺計算各自股份進行分紅,有了分紅,村民也有了更多的干勁。
“以前只能種糧食,手里沒啥錢,現在除了種植花木我還在花卉基地務工,而且村上定期給我分紅,還組織我們去修路修房,一年下來,我能掙10多萬元了,日子好過多嘍!”原坳田村村民秦培志開心地說道。
目前,三合村發展有1000畝貴妃棗、600畝胭脂脆桃、400畝中藥材和200畝金牧糧草,茶花種植農戶達509戶,種植茶花150萬株,累計銷售茶花8萬株,共實現收入1000萬元,萬物生微田園累計帶動500余戶農戶戶均年增收1.8萬元。三合村還通過舉辦茶花文化節、全民健身跑,龍茶花海彩跑,自行車環游,山地馬拉松國際邀請賽等體育活動與賽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賽事經濟,為三合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