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3日電 (劉忠俊 鄧寧)每到周末,位于洪雅瓦屋山下的復興村便熱鬧起來,村民們敲起復興耍鑼鼓,唱起瓦屋山山歌,讓游客們切身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魅力。

復興村是青衣羌族后裔在大山繁衍至今的一個古村落,走進復興村,群山環抱、山溪流淌,清代、民國川西古老的木屋如星羅棋布散落其間,縷縷炊煙掩映在青山綠樹間……這里的生態與文化都被賦予了“國字號”頭銜:2009年被評為首批“中國生態文化村”,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民風淳樸、民俗文化深厚的復興村洪雅縣人口最少的村,部分村民至今還過著以農耕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這種“靠山吃山”從事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成為村民曾經收入較低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復興村依托優質生態環境、傳統村落、青羌文化積極打文化旅游產業,結合現有特色傳統建筑風貌,打造羌風楚韻人文旅游文化項目,展示地方特色。如今傳統民宿、青羌酒吧等古樸與時尚的文旅產業在復興村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全村198戶、723人吃上“生態飯”“文旅飯”。“村發展文旅產業后,村里的生活水平明顯提升,人均收入從2000多元人民幣,提高到現在的2萬多元,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日子越來越紅火。”復興村黨總支書記尹成靜稱,該村有農家樂63家,年接待游客6萬余人次。

青羌文化是復興村致富的基石,傳統文化不僅讓游客走進來,也讓復興村走出去。復興耍鑼鼓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20年1月,復興村成立了屬于村集體經濟的文化公司,開始承接敲鑼鼓等文化演出。“演出節目內容全部源于傳承至今的青羌文化,演員也是本村村民,一場大型演出收費1萬元左右,每位參演的村民可拿到幾百到千元不等的勞動報酬。”尹成靜表示,靠著文化演出,村集體收入從以前的零元,到現在的17萬元。
此外,復興村還集中種植有機茶園約350畝。茶園采用公司加農戶管理模式,在走生態、有機食品路線同時,與旅游相結合,開發觀光農業等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壯大茶園產業,增加集體收入。
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和地方風土人情,是最大的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和傳統文化復興的浪潮下,作為國家級傳統村落的復興村迎來了發展新機遇、新動力。2021年以來,復興村青羌文化廣場、3公里林區旅游道路等旅游基礎設施陸續完工,以集體經濟為主、運營商為輔的民宿產業“藍圖”村民直接參與建設。以生態文化村為特色,打造集特色生態美食、農家休閑、農業觀光、特色森林產品及生態農副食品加工展示為一體的復興村“鄉村嘉年華”也正在積極籌備中....。.
“堅守傳統文化、實現開放發展的產業路線在復興村不會變。”尹成靜稱,復興村要發展,就要考慮傳統村落里世代生活的村民的權益和愿望,因地制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自然與文化生態同步發展,不斷探索“兩山轉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