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0日電 (鄒立楊 歐歡)平坦寬敞的水泥路,村道兩旁綠樹成蔭,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文化墻精美別致……行走在遂寧市高新區石板凳村2社新村聚居點的鄉村小道上,一幅幅美麗宜居、幸福生活的畫卷徐徐展開,訴說著美麗鄉村嬗變的故事。

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土地撂荒、雜草叢生,鮮有人問津。為改變這一現狀,2012年,石板凳村在2社新建了新村聚居點,并配套建設了石板凳村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健身場所等。同時,在聚賢鎮黨委、政府和駐村幫扶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隨著“一事一議”專項資金的注入和小農業水利、土地整理等項目的實施,石板凳村的道路及水利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
如今,一到傍晚,跳廣場舞、鍛煉身體的村民都齊聚在這里,開展文化活動、聊家長里短,匯成了石板凳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隨著人居環境日益改善,村民的思想觀念也逐漸發生轉變。村民們發展產業、發展經濟的愿望越來越強烈。
如何讓村民實現精神、物質文明雙豐收?近年來,石板凳村通過招引業主,先后引進了龍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金豪園種植專業合作社等,流轉了1600畝撂荒地,種植了葡萄、柑橘、火龍果、草莓等四季瓜果,讓村民吃上了“產業飯”。
“以前,這里全是撂荒地,芭茅稈比人高。現在都種上了柑橘,人們走進村里后看見的是生機勃勃的景象。”石板凳村村民蔣運合不僅將自家4余畝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還連續幾年都在金豪園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柑橘種植基地里打工,每月的工資有1000多元。“我們在基地務工得到了實惠,做起攢勁!”蔣運合說。
口袋鼓了,環境美了,腦袋不能空。為使文明鄉村建設更接地氣,更富人性化,石板凳村在多方征求民意的基礎上,圍繞黨史學習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態文明理念等方面內容,開設了紅色講堂、建設了文化墻、修訂了村規民約……2020年,石板凳村成功創建為全國文明村。
“自從村里的黨史文化墻建成后,我隔三差五都會來這里看一看,重溫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心中對黨充滿了感恩。”村民任啟學說,很多村民和他一樣也經常在閑暇時過來,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探討,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鄰里之間也越來越和諧了。
石板凳村的變化是遂寧高新區不斷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的一個生動體現。近年來,遂寧高新區著力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提升鄉村內涵,廣植文明新風,廣育新型農民,廣樹文明典型,以“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為目標,不斷推動農村從“一處美”向“一片美”、從“環境美”向“生活美”、從“外在美”向“內涵美”進發,全力打造美麗鄉村。
據統計,截至目前,遂寧高新區共創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3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4個。隨著文明村鎮創建的不斷推進,如今的遂寧高新區處處呈現出民富、村美、文明的和諧景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