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4日電 (任鱺 吳悠)“孝敬父母人本性,尊老愛幼同進行;勤儉治家育兒女,攻讀學問有用人;遵紀守法做好事,一清二白去做人。”在綿陽涪城區新皂鎮梅家溝村向家祠堂,74歲的族長向光彥正用洪亮的聲音,介紹根源碑上鐫刻著的家風家訓。
向氏是梅家溝村的大家族,在家風家訓的熏陶下,共培養出14個大學生,16位共產黨員,25位能人志士。“向氏兒女多孝敬。”很多故事口口相傳,在當地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作用。
近日,跟著“聽音問廉·三進三強”腳步,區、鎮、村紀檢干部20余人,一起走進了向家小院,探尋向家家風家訓里傳出的廉潔之音。
向地平是向家走出來的榜樣,父親希望他“萬丈高樓平地起”。他循著父親的希望,從鄉鎮司法助理員,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縣處級領導干部。在他家客廳,各類表彰獎狀、與國家省市領導人的合影掛滿了墻。
向地平一一為大家介紹,“最讓我難忘的是在武引局工作的那段經歷。我對水電行業一竅不通,正是我的家規教導我一定要攻讀學問,做有用的人,于是我向專家請教,向工人請教,反正不懂的見人就問,慢慢我也成了專家……”
“后面組織信任我,任命我為水務局局長,我也始終牢記我的家訓遵紀守法做事,一清二白做人,一生坦坦蕩蕩。現在我已退休安享幸福生活,我也會教育我的子女及家族的晚輩,牢記家訓,做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現場的紀檢干部紛紛給向地平豎起了大拇指。

“我們家族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沒有良好的家風家規是培養和教育不好人的。我爺爺讀了很多書,在當地很有名望,還有一個頭銜‘清授郎’。”向光彥正在給圍坐在院子里的紀檢干部和梅家溝村干部述說著他們家族家風家訓的故事。
向光彥在梅家溝小學教師的崗位上一干就是39年,大家都尊稱他“向老師”。他介紹說,“教育就是樹人,我雖然退休了,但閑不住,于是就把我們家族的故事歸納總結,寫出了我們的家風家訓,掛進了家族祠堂。”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風體現了道德的力量,是當前社會迫切需要的一種精神力量。”向光彥表示,將繼續為傳承良好家風家訓發揮自己的作用。
干部說好不重要,群眾說好才算好。向家小院里還請來了一批群眾代表,他們可是帶著“考題”來的。

村民楊大爺向該村紀委書記楊雁鏵發問:“楊書記,向家家風這么好,你作為賴家媳婦,又是紀委書記,你準備怎么把你們的家風搞得更好呢?”楊雁鏵立即現場作出表態,將把向氏家風家訓內涵學深悟透,好好的帶回到賴氏家族里去,教育引導賴氏家族蘊育和睦家風。
該鎮人大代表、黨小組長李榮向提出建議,推廣宣傳向氏家風家訓,以此激發文明鄉風。該村黨委書記王昌崗承諾道:“將結合好人好事的評選制度和‘三心’黨建工作,大力宣傳和推介,讓家風家訓的精神內涵融入梅家溝每一個家庭。”
小家風激起大漣漪,活動中,紀檢干部紛紛表態發言。蓮花池村紀委書記賈貴武說:“現場教學讓我感受到家風的魅力,我一定要把我學到的家風力量帶回蓮花池。”金峰社區紀委書記肖貴文說:“今天我知道了我們社區書記和這個向氏是同宗,我要請他把向氏家風家訓也在我們社區傳誦。”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家風家訓文化的無形內涵融入為民辦實事的有形載體,讓黨風民風互促共進,共同建設美好的大家庭。”新皂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董顯榮表示,將因地制宜、守正創新,深入挖掘本地家風家訓文化,推動家風家訓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