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一張偉人與時代的切片——評苗勇《晏陽初》
2022年03月02日 20:16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韓金雨

  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2日電 (何姝婧)晏陽初,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極深遠的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被評選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之一。在風雨飄搖的民國時期,他將目光投向了最廣大又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平民,為鄉村改造、平民教育等基礎性事業奉獻終身。與他的偉業相比,大眾對他的認知還太少。在強調“鄉村振興”與“講好中國故事”的今天,苗勇的《晏陽初》十余年磨一劍,終于與大眾見面。這本傳記以生動鮮活的語言,將晏陽初的一生剖展開,脈絡精細,可見肌理。從這張切片中我們可以洞見時代的風云,感受一代平民教育家的風采。

苗勇著長篇傳記小說《晏陽初》。
苗勇著長篇傳記小說《晏陽初》。

  一代教育家的長成

  過去關于晏陽初的記述和傳記多采用檔案文獻式的治史手筆,嚴謹有余,對大多數普通讀者而言,卻略顯枯燥。苗勇為晏陽初立的新傳,平衡了史傳性與文學性,以小說的筆法蕩開晏陽初一生的傳奇,情節跌宕。

  故事開始在深山,讀者跟隨晏陽初的視角一步步向外走,向外看。在小巧秀麗的巴中城,晏陽初隨父從傳統的私塾,輾轉到福音堂接受西式的現代教育。而后,少年的他得到機遇,穿過大巴山跋涉到保寧府的“天道學堂”,后來又去往更繁華的成都。書中的世界從深山,轉向了蜀內最繁華富庶之地。不喜華美高等學校浮華的學生風氣,他選擇肄業教書,又與摯友協辦輔仁學社匡正一地學風。在摯友的幫助下,他離蜀遠赴香港大學深造,繼而遠渡重洋,他的地圖邁向海外。

  從美國耶魯大學,再到法國華工營,他的天地廣闊至此時,他卻毅然放棄繼續深造,回國扎根民間,從事平民教育,以求開啟民智,復興邦國。小有所成后,他將步伐邁向了情況更復雜,在中國也最普遍的農村。從深山中走出,他又回到鄉村,把鄉村改造這塊硬骨頭啃下來。從探索定縣模式,到全國推廣,他仍舊沒有止步,把目光投向世界,誓掃天下文盲。“鄉村-城市-海外”,再回到中國的“城市-鄉村”,最后又邁向世界,他從稚嫩的少年,躊躇的青年長成挑起一方責任的志士;從吸取知識的索取者,蛻變成為俯首向世界貧苦大眾的奉獻者。

  驅動晏陽初人生軌跡幾次地圖輾轉的,是他內心不斷強化的幾股力量聚沙成塔。他曾說“3C”(即孔夫子Confucius,基督教義Christ,苦力coolie)對他人生的價值取向影響最大。自幼浸潤的傳統教育,與基督學校的啟蒙教育,養成了晏陽初靈魂里博愛的底色。少年時從巴中到保寧府求學的山路,他與苦力“背二哥”為伴,“背二哥”的艱辛、善良、樂觀在他心里埋下了要幫助改善他們命運的愿望種子。一路走來,他自身是“受教育改變命運”的鮮活例子。

  在法國華工服務期間他教導勞工識字,幫助他們祛除蒙昧,走向覺醒。華工們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深深地震撼了晏陽初,并影響了他后來人生道路的選擇。帶著對鄉土與人民的眷戀,他放棄做官發財,希望能以己之力喚醒尚在黑暗混沌中的幾萬萬同胞,從根本上改變國家落后受辱的現狀。他回到貧苦大眾中開展掃盲識字教育,到偏遠落后的鄉村里從事鄉村改造。他的偉業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后續影響極大而深遠。在今天,人人識字這樣看似普通的事,都來自那個四分之三國民尚愚弱的年代一位叫晏陽初的年輕人的構想。

  偉大不是天縱,也非一筆寫就,我們在書中看到晏陽初不斷克服新的困難,也成就更偉大的事業,終成一代傳奇的平民教育家。

  一群人,一個時代

  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書中讓人動容的不僅是執著于平民教育事業的晏陽初,還有他每次振臂高呼時所得到的響應回聲。風雨飄搖的時代里,一呼百應的愛國之心與社會責任感,怎不令人感動?受理想感召不斷加入這個隊伍的同人們,自愿放棄優渥安逸生活,放下已有的事業與功績,來到未知的全新“征程”。盧作孚、孫伏園、陶行知、熊佛西、張伯苓等各行業頂尖、如雷貫耳的人物集合到了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的旗幟下。一群堪稱壯觀的高級知識分子集合在一起,走向農村,數年扎根于山林田野間,不能不稱為奇景。當感受到個人力量的有限,志愿事業前途的窘迫未定時,他們又尋到海內外更多人解囊相助。當時,許多舉足輕重的人物也不約而同對這一事業表示肯定、感動與支持。這些當然不只是因為晏陽初雄辯的口才或者個人魅力,也絕非一個人能達成的神跡,這是源于平民教育事業的本身利國利民的性質、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

  這樣壯烈的故事,一不留神容易寫得懸浮,但苗勇很精妙地捕捉了各個場景的典型特征。在他筆下,這段經歷充滿了可感的文學性。小說非常注意時空場景的建構,幾筆勾勒之下,讀來畫面感極強。栩栩如生又恰到好處的環境描寫給故事以真實可感的承載,而非隔膜的真空場景。比如書中記述1942年6月晏先生坐火車北上時,順勢點染了一幅火車窗外的浮世繪:酷暑下,農民即使在農閑時節“還在田地里揮汗如雨地勞動著”,蕭條的城市“蓬頭垢面的乞丐,倒臥在路邊的浮塵里……從車子飛速駛過的一瞥中,根本不知道他們是死是活”。真實而殘酷的景象堅定著晏陽初先生的使命感,也觸動了讀者的心弦。這樣的文字,比任何口號都有力。一幕幕鮮活的場景讓傳記充滿文學性和生命力,顯現著平教會的氣質——扎根在泥土里接地氣,講述著春夏秋冬的變換。

  從依托全國青年協會的平民教育科,再到專設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晏陽初和他的同人們不依附于任何軍閥黨派,保持獨立的民間性質,不受政治限制的生命力,全心全意為人民。為了公民教育的深入開展,他們借國民政府之力成立縣政建設研究院,推廣試驗縣,從根本的縣政入手實現鄉村改革。平民教育事業能夠自下而上,從民間影響到政府,轟轟烈烈席卷全國,是這一群人共創的奇跡。他們的腳步還不止于此,新中國成立后,在晏陽初牽頭下國際平民教育委員會成立,更深入地影響了世界多國的平民教育發展,尤其是著手幫助了泰國、菲律賓、印度、委內瑞拉等國家。

  戰亂頻生,軍閥混戰,黨爭激烈,國民政府腐敗,國弱受欺,“一戰”和談失敗,再到抗日戰爭爆發.......。.是那個年代疼痛的底色,但無論在什么樣的情形下,晏陽初和他的同人們始終是積極的,鮮活的,他們決心作為并踏實向前,在黑暗的年代中亮起了一束光,照亮了更多人前行的路。

  過去的切片,當下的鏡子

  這個時代之所以還要重寫晏陽初,再讀《晏陽初》,是因為這一張過去的切片,蘊含著超越年代的與當下相接的精神財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晏陽初在定縣的鄉村改造試驗工作,被認可為“在鄉村開辦平民學校、推廣合作組織、創建實驗農場、傳授農業科技、改良動植物品種、改善公共衛生”等一系列工作的積極效果。晏陽初領銜的平教會經過長期同吃同住地考察,得出農民“愚、弱、貧、私”的四大癥結,針對鄉村改造探索出識字教育、衛生教育、生計教育、公民教育四管齊下互為支撐的模式。從初期的識字班,到導生傳習制,到《農民報》、農民讀物的編排刊印,農民話劇、廣播等系列文藝活動的開展,識字教育深化為文藝教育。他們的經驗與總結,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參考價值,是可以持續發力的方向。

  從晏陽初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的精神。他沒有知識分子的自矜,投身于勞苦大眾之中,心系最廣大的工農階層的生計問題、受教育情況和精神生活。他有著超越國界的博愛眼光,力求讓更多人獲得“免于愚昧無知的自由”,尤其是讓第三世界國家的大量平民享受起碼的生活標準與教育平等。他奔走呼號,希望全世界通力合作,將鄉村改造運動擴大到世界范圍。這都與我們今天提煉出的“一帶一路”精神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暗暗相合。

  以史為鑒,可以明志。這張閃爍著偉人與歷史交匯光芒的切片,就是一面明鑒。晏陽初的經驗值得借鑒,他的精神值得學習,他的故事也值得傳頌。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講好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晏陽初的故事無疑是一個典型,苗勇寫作的《晏陽初》無疑是“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時代命題下的一份優質答卷。(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二页 | 色亚洲激情蜜芽一区 | 中文字幕日本视频高清一区 | 日本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福利 | 亚洲欧美一级特黄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