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3日電 (周韻 尹翔)近段時間,德陽綿竹的各個家庭農場緊抓晴好天氣,組織村民加強田間管理。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田塊錯落有致,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間,勾勒出一幅幅生機盎然的春耕圖。
在紫巖街道永翔家庭農場,接連成片的小麥長勢喜人。“最近要加強白粉病和麥蜘蛛的防治,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否則會影響小麥生長。”劉光均在田間穿梭,手把手向村上的種植戶傳授春季田間管理技術,為小麥優質高產夯實基礎,確保夏季豐產豐收。
2014年,劉光均瞄準農業發展契機,與家人商量后成立了家庭農場,并在當地流轉800余畝土地種植小麥、水稻和蔬菜,年純收入超過了20余萬元,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為激發鄉村新活力,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劉光均積極吸納當地村民從事種植、管理、采收等工作,并示范帶動周邊30余戶農戶發展種植業,免費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不斷提高農作物產量,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豐收”。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越來越多惠民利民的好政策吸引了像劉光均這樣的農場主發展特色農業,不僅盤活了當地的閑置土地資源,也為閑散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激活了鄉村自我“造血”功能。
在九龍鎮棚花村,經過風貌改造后的貴菲家庭農場環境宜人,農場主鄧方貴正在剪下一些細弱的枝條,為主枝和獼猴桃果實留足生長空間。鄧方貴說,前幾年和妻子成立了家庭農場,流轉了80余畝土地種植獼猴桃,通過擺攤和網絡銷售,收入非常可觀。在他的示范引領下,當地村民種植果樹的積極性高漲。
為促進棚花村獼猴桃產業可持續發展,今年年初,鄧方貴利用農場風貌改造契機,打造了直播間,通過短視頻平臺,拓寬了銷售渠道。同時加強與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合作,培育新品種,科普、宣傳獼猴桃,進一步擦亮村上農業發展“金字招牌”。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越來越多人愿意扎根鄉村,發展特色家庭農場,這樣既讓老舊村莊煥發出勃勃生機,還夯實了現代化農業發展基礎。”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綿竹的家庭農場主要以糧油種植、果樹種植、藥材種植為主,并形成了以“家庭農場+農戶”“家庭+種植戶”的經營模式,促進農民從產業鏈中實現增收。
家庭農場是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銜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載體。近年來,綿竹堅持把家庭農場培養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強化管理服務,加強技術指導,培育出了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并積極鼓勵大農場為小農場“做示范”,大力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免費提供技術支持,不斷提高經營水平,構建綠色生態、長遠發展、優質高效的產業體系,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堅實保證。截至目前,全市共發展家庭農場182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8家,德陽市示范家庭農場40家,真正走出了一條農業發展集聚化、規模化、特色化的發展新路徑,成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