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9日電 (吳平華 劉波)“天剛亮,我就到茶園采茶了,最近天氣好,茶葉賣得起價。”9日,在宜賓市屏山縣大乘鎮雙峰村六組村民楊秀云一邊采茶一邊說。據悉,隨著氣溫回升,屏山縣的茶葉已進入采摘旺季,“屏山炒青”已在全國各地火熱上市。

“我從3月6號開始采摘新芽,到昨天已經賣了近4000元。”楊秀云介紹,他家有以人工鋤草、國家統一施肥標準的近30畝有機茶園,一年四季都有專家對茶園管理進行指導,通過專合社賣給當地茶廠,每斤鮮葉比市場價貴10元。“加上分紅一年茶葉收入有4萬元。”楊秀云口中的茶廠就是坐落在雙峰村山腰處的屏山縣巖門秀芽茶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1999年,屬于早期在屏山進行茶葉生產、加工的企業之一,在當地擁有核心示范基地1200多畝,帶動周邊種植茶葉3800余畝。
“我親眼見證了雙峰村從貧困村到小康村的變化。”屏山縣巖門秀芽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張德兵介紹,當地主要采取“茶廠+專合社+茶農”的模式,茶農通過土地入股加入專合社,茶廠在市場保證價的基礎上,再給予茶農二次返利,讓茶農采摘符合茶廠標準的優質茶,同時收入也有保障,“茶廠基地的采摘人員主要是當地貧困戶,高峰期能解決110余戶人的就業,戶均每年增收8000元。”

據了解,屏山縣21.5萬畝茶園已于2月6日逐步開園采摘。“今年芽茶價格比前幾年都高,鮮葉賣到120元左右一斤。”屏山縣茶葉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劉兆斌介紹,預計3月底,鮮葉產量能超過26000噸,單價每斤最高達140元,到2022年底,茶葉綜合產值可達45億元以上。“‘屏山炒青’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名優茶采摘時間可提前3—4個月,全縣新建10個年產300—500噸干茶加工企業全部投入運營。”
作為宜賓較早開始種茶的地區之一,“屏山炒青”發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面對越來越細分的茶葉市場,“屏山炒青”茶葉基地基礎薄弱、加工能力不足、品牌營銷不強等短板曾制約著“屏山炒青”的發展。“我們已著手在屏山打造近9000畝茶葉‘試驗田’。從資金補貼、品牌塑造、到最后的銷售,全流程式為‘屏山炒青’的發展重塑。”劉兆斌介紹,為進一步壯大屏山縣茶葉產業,2020年以來,當地政府先后出臺了《屏山縣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茶產業發展十條》,重點對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和有機茶發展、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制定出系列扶持政策。科技創新也為茶產業提質增效注入新的活力。
2021年,屏山縣聘請了農業農村廳、西南大學、中國茶葉研究所等茶葉專家到屏山集中授課,縣農技人員也不定期到茶農地里“手把手”教茶園管理技能,確保茶葉品質。同時,該縣加大對基地建設投入力度,2021年新建茶園8608.21畝補助資金約500萬元;以東西部協作為契機,屏山縣還投入1060萬元東西部協作資金,助力茶產業發展。

“今年,屏山茶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劉兆斌介紹,茶產業是屏山縣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通過“整合資金、形成合力、成片規劃、連片建設、集中發展”的戰略,基本形成“三帶六點”茶產業布局,“三帶”即屏山、大乘、錦屏一帶10萬畝有機早茶基地,屏邊、夏溪、新市、新安一帶5萬畝優質名茶基地,龍華一帶5萬畝出口茶基地;“六點”即莊子萬畝早春茶、巖門萬畝炒青茶、錦屏萬畝庫區茶、夏溪萬畝有機茶、龍華萬畝綠茶、中都萬畝白茶核心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