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4日電 (謝婉玲)“沒想到我也可以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風吹不到、雨淋不到,比以前捕魚的日子強多了。”徐文海原來是瀘州市江陽區黃艤鎮來龍山村一名靠江吃飯的漁民,自禁捕退捕工作啟動后,他參加了江陽區人社局舉辦的免費技能培訓班,結業后順利應聘至黃艤鎮黃橋社區從事安保工作。

而另一邊,52歲的許文英在自家的火鍋店里忙忙碌碌。“這是我以前打漁時從沒想過的事。”許文英一邊干著手中的活,一邊喜滋滋地說道。2020年,她在江陽區人社部門的幫助下,申請了1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實現了自主創業,并帶動了當地五人就業。
如何讓退捕漁民徹底告別“水上漂”,端穩新飯碗?江陽區人社局有自己的一套“4個+”模式。
“首先要讓漁民知曉政策,提高技能。”江陽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以來,江陽區始終堅持以“宣講+幫扶”的形式,對每個退捕漁民建立一本《就業服務幫扶手冊》,落實一對一幫扶,每年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講、1次就業指導、1次職業培訓和3次職業介紹,讓退捕漁民都能擁有一技之長,順利“轉業”。目前,江陽區全覆蓋摸排退捕漁民培訓需求,開展各類培訓7場次共205人次,并開設4個勞務品牌培訓班和4個返鄉創業培訓班,培訓退捕漁民共13人次。
“這么多家企業里,我們最中意酒業園區。”在一場招聘會上,不少退捕漁民與黃艤鎮酒業園區簽了約,這要歸功于江陽區人社局開展的退捕漁民專項招聘會。采取“線上+線下”模式,拓寬退捕漁民就業信息,不間斷向退捕漁民推送就業崗位,聯合街鎮開展退捕漁民專場招聘會。2022年,已推送18期退捕漁民專題,提供崗位27556個,瀏覽量13923次,達成意向350人次。
不僅要穩就業,還要穩創業。江陽區將退捕漁民創業33個項目納入移動孵化器免費孵化,精選優秀創業導師和服務團隊,“坐診+巡診”方式,為創業退捕漁民提供項目運營、資源對接、政策落實等創業孵化服務,實現“在家創業照享創業園區待遇”。
“鄒老師,這段時間您在農商銀行做廚師干得怎么樣?”“非常滿意!”最近北城街道皂角巷社區工作人員再次對退捕漁民鄒勇的工作情況進行了回訪。為確保每位退捕漁民就業創業后的安居樂業,江陽區人社部門以“包保+檢查”的方式,對漁民安置情況“回頭看”,堅持每月開展指導、每季做好抽查、半年全覆蓋檢查,讓退捕漁民“退得出、穩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截至目前,江陽區418名退捕漁民全部實現平穩安置、轉產就業,真正端穩了手中的“新飯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