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1日電 (黃理科 尹阿龍)“我是一名軍人。”在德陽市旌陽區,見到這位75歲的老兵楊成旭時,這便是他自我介紹的第一句話。
從1964年參軍入伍到1969年轉業,5年的軍旅生涯,楊成旭將軍魂根植于心,成為他一生不可磨滅的印記。
“膽子大,不怕死”
1964年,年僅18歲的楊成旭懷揣著保家衛國的夢想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活。他用雙腳丈量了四川、甘肅、青海等地的復雜地貌,而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更加磨礪了他堅韌的品質。艱苦環境中的堅守,也給他留下光榮的“印記”。在一次坑道作業中,山洞突然塌方,他落下了腰傷,被評為因公六級傷殘。
回到地方后,楊成旭沒有因殘疾軍人的榮光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堅持“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的精神,成為了工廠設計師,認真鉆研業務知識,勤懇做好每項工作,先后被二重集團評為“殘疾人自強先進個人”“優秀黨員”等。
“熱心腸,不怕苦”
2006年,楊成旭退休了,原本該頤養天年的他依舊閑不下來。得知社區居民磨刀不方便,他就自己購置工具,義務幫助左鄰右舍磨刀。這一磨,就是16年。
楊成旭能吃苦、手也巧,磨的刀又鋒利又明亮,一來二去,平安社區“磨刀”老兵的美名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周邊居民找上門來,都成了他的“老主顧”。
磨刀本不是件輕松活,對于原本就有腰傷的楊成旭而言,就更累了。三個子女都心疼他,常常勸他不要太辛苦,要注意休息。可楊成旭卻總是笑著說:“我是黨員、是軍人,服務群眾就是我該做的事情,這點累不算什么,每天為大家磨磨刀,我心里也是高興的。”
2014年,閑不住的楊成旭“副業”又多了。他居住的平順苑小區成立了小區黨員義務巡邏隊,楊成旭第一時間就報了名,每天堅守在小區治安執勤的崗位上。義務巡邏、安全宣傳、人員出入管理……每一項工作,楊成旭都盡心盡力做到最好。
“守正義,不怕麻煩”
“我這一生,只做好事,從不做壞事。”楊成旭說。
一日從軍,永葆軍魂。在轉業后的幾十年間,楊成旭仍以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七十多歲的高齡,仍在每天早上堅持跑步鍛煉,他說要以最好的身體狀態服務社會。
在馬路上救助摔傷的小孩,第一時間救援失火住房……“救人的事,老兵得上。平時總說退伍不褪色,關鍵時刻老兵得頂上,不能給老兵丟臉!”楊成旭說。
在楊成旭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旌陽退役軍人投身志愿服務。近年來,旌陽區組建了42支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他們積極在鄉村振興、疫情防控、搶險救災等方面發揮著作用,不斷傳承著旌陽老兵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