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8日電 自成立以來,成都東部新區按照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和《成都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立足該區“一山一江三廊多湖”的良好生態本底和重要森林資源,深入推進林業綜合改革,創新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推動林業生態價值高效轉化,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生態服務功能主導的都市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做實“三級”林長制
護航森林康養產業
據介紹,成都東部新區立足自然資源稟賦,把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作為全區重大政治任務,聚焦“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大任務,將發展森林康養產業作為林長制一項重點工程,推深做實“三級”林長制,創新“一個工作方案統領、一套工作體系推動、一系列制度保障、一個系統工程落地”長效機制,強化責任擔當,細化實化工作措施,對在森林康養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各級林長根據責任區域主動認領,各責任單位積極配合,在第一時間解決產業發展中各種難題。
截至目前,該區共設區級林長15名、鎮(街道)級林長86名、村(社區)級林長177名。
該區通過引入“智慧森防系統”和健全森林防滅火預防體系,通過科技賦能和強化防火體系建設為發展森林康養產業保駕護航;全面開展林業園林資源管理整體智治工程,加快推進“數字林業園林系統”建設,切實提升森林防火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截至目前,該區新建森林防火信息指揮中心1處,區域多功能氣象服務站1處,瞭望塔2座,林火視頻(要素)監測預警系統22套,進山(智能語音提示系統)卡口154套,超短波數字通信系統5套;新建和改造維護消防水池30座、50座,新建和改造維護消防撲火通道300公里、200公里,新建和改造維護生物防火帶13.34公頃、26.68公頃。

完善保護修復機制
助推森林康養產業
據了解,成都東部新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施龍泉山森林生態系統修復與提升,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能力建設,扎實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持續加大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力度,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與機制,為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提供更加厚重優美和豐富多樣的生態本底。
該區籌建天府動(植)物園,建設日間動物園、夜間動物園、動植物保護國際交流中心、中國西部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等兩大特色動植物園和兩個中心。在龍馬湖社區、藍綢帶社區等成熟社區建立微型兩棲爬行動物微型博物館,進行標本展示,播放寓教于樂的科普宣傳視頻;在丹景街道建設生物多樣性社區微型博物館,進行生物多樣性影音資料、植物、昆蟲標本展示,定期組織植物、昆蟲標本制作等沉浸式體驗活動。
該區還建設龍泉山林木種質資源庫,加快推進珍稀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后備資源培育,促進龍泉山生態保護修復與自然多彩景觀銜接,豐富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和天府動植物園的內涵。
通過財政預算,單位、社會團體、個人捐資等籌集古樹名木保護補助資金,該區探索建立古樹名木保護補助機制和推進古樹名木認養,將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納入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形成“人人愛古樹,人人護古樹”的良好氛圍。
開發“森林+”模式
提質森林康養產業
據介紹,成都東部新區充分利用龍泉山、三岔湖等重要自然資源,以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為重點,探索具有東部新區特色的“森林+”模式,通過文、商、旅、體融合業態植入和森林資源高效保護利用的多元復合場景營造,豐富森林康養產業多元業態,提高森林康養產業質效。
創新“森林+”未來森林社區。東部新區依據龍泉山山體生態廊道規劃,充分結合國家儲備林項目,結合鄉村振興計劃,利用龍泉山丹景中線沿線森林景觀、環線道路、步道、民房等資源,在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和植被恢復的基礎上,新增園區道路,積極探索“森林+特色環線”“森林+特色步道”“森林+大健康產業”“森林+民宿”等復合發展模式,形成復合型民宿文旅產品,創新性的打造功能復合、場景互動、持續運營、共建共享、開放治理的未來森林社區。
創新“森林+”三岔湖森林島嶼。東部新區充分利用三岔湖島嶼景觀和彩葉湖區背景,整合國家儲備林項目的園中園資金,在三岔湖域內航線涉及的重要島嶼進行主題打造,建設集“森林+彩葉岸線”“森林+環湖航線”“森林+夜游花島”“森林+島居生活”融合發展的休閑彩林湖岸群落,積極打造“綠道+彩葉岸線”“綠道+環湖航線”“綠道+體育賽事”“綠道+水上休閑”等主題產品,目前已建設環湖馬拉松賽道30公里。通過打造系列島嶼和森林資源的綠色消費場景,構建親近自然的林地景觀與親民綠色空間,推動東部新區獨有的島嶼和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進行多元化轉化。
創新“森林+”城市農林主題公園。該區在三岔TOD片區藍綢帶社區、公園大街、西一線、環湖路四個特殊界面內,利用現有的農林地資源,建設城市農林主題公園,打造社區與林田景觀有機結合的多層次城市公園體系。
創新“集體經濟+”
發力森林康養產業
據悉,成都東部新區在依托森林資源和生態本底做強做優森林康養產業的過程中,高度重視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參與,以政府專項資金為撬動,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吸引和利用社會資本,探索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機制,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創新合作模式,使集體經濟組織和林農更多的分享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紅利。
該區壯溪鎮高產村充分利用閑散林地資源和三漁萌獅公園文旅項目的現成客流量,結合自身產業基礎,由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嵌入實施黃金梨種植基地和東山農場林下循環種養示范園項目。同農科院合作聯手,引入壯溪黃金梨品種,種植黃金梨基地80畝,并進行基地觀光、果實采摘、科普體驗等多層次開發;利用成熟的大耳羊養殖技術,建立萌寵動物飼養體驗園,充分展示體驗、娛樂、科普、采摘及餐飲休閑等功能。
武廟鎮團堡村則探索“管委會+投資公司+集體經濟組織”運營模式,成都東部新區管委會、成都東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武廟鎮團堡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三方以股權合作方式成立項目公司,以市場手段盤活空閑林地資源,利用區域內林地、集體建設用地、國有建設用地等資源,聯合開發建設游客服務及文創產品銷售中心、商業配套用房、精品民宿、運動體驗俱樂部、野奢營地、荒野酒吧等,使集體經濟通過融入康養產業發展鏈條實現資源盤活和持續增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