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3日電 據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消息,近日該醫院采用3D打印輔助主動脈“四開窗”腔內介入手術,為65歲的腹主動脈及雙側髂總動脈瘤患者成功保住腎功能。
本來是要治便血 卻發現主動脈瘤

65歲的擁吉(化名)是甘孜州丹巴縣人,最近,他出現便中帶血的情況,在家人陪同下來到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就診。
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常規CT發現,擁吉患有腹主動脈及雙側髂總動脈瘤,瘤體直徑接近6厘米,接診醫生立即請普外血管外科醫生會診。顯然,此時此刻,主動脈瘤對生命的威脅遠遠大于便血。
當CT片放到血管外科醫生手中時,也著實讓醫生心里一緊。原來,擁吉患的不是普通的主動脈瘤,這瘤體不僅直徑大,而且還影響到了雙側的腎動脈。手術,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普通術式創傷大 反復論證選3D打印輔助“四開窗”
普外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姚佐懿介紹,按照傳統手術方式,需要做雙腎動脈人造血管重建、腹主動脈及髂動脈人造血管置換術,但這樣一來不但會開腹可能還會涉及開胸,術后還會在腹部留下長達40厘米大切口,創傷巨大。對于已經65歲的老人來說,這種手術方式顯然代價太大。
那么,如果采用創傷較小的常規腔內介入手術呢?表面看對患者的創傷小,但隔絕動脈瘤的覆膜支架同時會阻斷雙腎動脈,會導致腎缺血、腎功能衰竭。
站在擁吉和家人的角度,醫生必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成功隔絕瘤體,二是必須要保留住雙腎動脈。為此,血管外科團隊反復查看檢查報告,反復查閱資料,反復進行手術前演練,最終團隊決定,為擁吉實施國內領先的“3D打印輔助主動脈四開窗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完美地解決上述問題。
團隊通力配合 手術非常成功

3D打印輔助主動脈四開窗技術,難度遠遠大于之前所提及的兩種手術。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普外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姚佐懿介紹,支架制作和支架精準定位釋放是難度焦點。首先,醫生需要制作特制的支架,把支架在體外完全預釋放后,再根據3D模塊定位在支架上開‘4個洞’,對“洞”進行特殊處理,再對支架進行“束徑”,然后將支架回收入鞘完成支架制作;其次,將制作完成的支架導入主動脈內,分別將四個洞對準內臟四分支后釋放支架。
而所有步驟必須一氣呵成,每一步出現差錯就會導致手術失敗。像這樣的手術,是需要手術團隊通力配合的。在手術前,血管外科團隊就與手術麻醉中心、介入診療科、3D打印中心反復溝通,力求術前3D模塊的精準打印及術中的默契配合。
最終,在患者及家屬的充分信任下,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手術非常成功,擁吉手術后第二天就開始進食、下床活動。
科普:什么是3D打印輔助主動脈“四開窗”技術?
專家介紹,“3D打印輔助主動脈四開窗技術”是通過CTA的數據測量,3D重建內臟四分支(腹腔干、腸系膜上、左腎、右腎動脈),再打印出3D模塊,術中在3D模塊輔助下在主動脈覆膜支架上分別在對應的內臟四個分支血管位置進行“四開窗”,再將開窗后的支架精準對位內臟四分支后釋放在主動脈內,既完整隔絕主動脈瘤,又保留了內臟四分支,避免了術后腎功能衰竭、腸缺血、肝衰竭。
據了解,主動脈瘤的定義是指動脈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擴張超過正常血管直徑50%。通常情況下,腹主動脈直徑>3厘米可以診斷腹主動脈瘤。其中復雜腹主動脈瘤包括短瘤頸腹主動脈瘤和累及內臟分支動脈的腹主動脈瘤,約占腹主動脈瘤總數的15%。50歲以上人群中腹主動脈瘤發病率隨年齡增長逐漸增加,80歲以上男性病人中發病率可達5.9%。高齡、男性、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和長期吸煙等均為腹主動脈瘤危險因素。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普外血管外科團隊對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等多種主動脈疾病均有豐富的診治經驗,常規開展了人造血管置換術、腔內介入隔絕術等多種術式,在腔內介入方面緊跟主動脈腔內介入技術前沿,開展了“開窗、開槽、IBD、雜交”等多種國內外先進技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