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1日電 (記者 岳依桐)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為講好文化遺產故事,加深全社會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11日,文化遺產創新傳播專題研討會在成都開幕,旨在探討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路徑。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在開幕式上致辭。
黃元提出,要加強跨界合作,創新傳播形式;深挖遺產價值,提高傳播水平;拓展傳播渠道,促進文明互鑒。
唐飛表示,要讓文物真正“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多元主體參與,開創文化品牌;要占領更多國際平臺,擁有話語權;要運用新科技的方式增強傳統文化活力,讓文化遺產煥發新生;要進行跨學科推廣和研究,建立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增強文化傳播人才儲備。
顏勁松表示,成都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六大遺址片區、十大古都之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這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財富,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深厚滋養。
據了解,東華門遺址考古發掘歷時7年,凝聚了成都長達2300余年的城市發展史,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與文脈所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借助圖書科普這一傳播手段,首次推出了《何以成都——東華門繪本》,以期讓文化遺產資源服務義務教育體系,助力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除此之外,還有寶墩遺址、金沙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等重要考古發現和大量珍貴文物,將是繼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創新傳播取之不盡的寶藏。

當日,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兼文化遺產傳播專委會主任、復旦大學教授高蒙河,吉林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遲憲良,顏勁松以及《何以成都——東華門繪本》主編何芙蓉一起向成都中小學代表捐贈了《何以成都—東華門考古繪本》。
高蒙河發表研討會主旨演講。他表示,要講好文化遺產故事,第一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第二要打好基本功,深入的價值研究才是遺產傳播的“源頭活水”;第三要堅持普惠性,面向公眾,擴寬路徑,下沉渠道;第四要跨界合作,只有敢于“出圈”才可能形成具有“破圈”效應優秀作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