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9日電(吳平華 李易珈)垃圾雖小,卻牽動著民生,連接著文明。從“扔進一個筐”到“細分四個桶”,從“嫌麻煩”到“新時尚”,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背后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是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樂至縣致力于推進垃圾分類等項目落地落實,由多部門聯動、廣大志愿者積極參與,帶動更多居民投入到垃圾分類活動中,掀起垃圾分類“新時尚”浪潮。
完善設施,增強力量,管好“口袋”支出。2021年以來,投入資金150余萬元,在城區設置垃圾分類收集亭21座,配置生活垃圾分類桶1000套,實行生活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制度;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配備垃圾分類指導員150人、督導員900人,配備率達100%,定時定點對居民投放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指導;配備建筑垃圾運輸車290輛,并實施全流程監管,達標率達到100%。同時,通過正規流程引入三方公司,共投入餐廚垃圾運輸車4輛,日收集廚余垃圾30余噸;購買社會服務,環衛服務公司投入垃圾密閉轉運車17輛,日轉運其他垃圾120余噸。
落實責任,細化措施,下足“繡花”功夫。樂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工作,成立樂至縣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積極探索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新方法。以實現城區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目標,對標對點,細分工作任務,做到不同垃圾不同處理:可回收物由環衛服務公司交由再生資源回收站處理;有害垃圾交由具有資質的危廢單位處理;廚余垃圾由政府特許的廚余垃圾處置企業處置;建筑垃圾由專門的建筑垃圾處置場處置;其他垃圾由環衛服務公司運往縣城市生活垃圾垃圾處理廠無害化處置。
合力宣傳、營造氛圍,發揮“喇叭”作用。樂至縣委宣傳部、縣綜合執法局、縣農業農村局等多部門聯動,通過文明提示牌、小喇叭等多種方式,讓垃圾分類的意識在居民心中生根發芽,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分類好習慣。同時,志愿者們還走進社區、農村,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用知識、愛心與熱情為群眾講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日常垃圾分類小技巧,用點滴行動向社會傳遞綠色正能量,匯聚起廣大群眾力量,引導群眾參與垃圾分類,形成人人爭當志愿者、處處都有志愿服務的生動局面,讓生活更有溫度、讓發展更有質感、讓群眾更加幸福。
截至目前,生活垃圾分類已覆蓋20個社區。未來,樂至縣將持續把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作為城市治理的“民生大事”,熱心公益、服務群眾,匯聚社區治理眾力,建設好我們的美麗綠色家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