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24日電 題:省政協委員魏心田:數字活力助力文化遺產傳承創(chuàng)新
作者 王利文
“2022年四川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指數綜合排名位居全國第八,相較于北京市、江蘇省、浙江省等東部數字化先發(fā)地區(qū),四川文化遺產數字化應用仍有待提高。”今年四川兩會上,四川省政協委員、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四川心悅美術館館長魏心田提出了《激發(fā)文化遺產數字活力,助力巴蜀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建議。

魏心田介紹,目前,四川省共有可移動文物107.8萬余件(套),不可移動文物6.5萬余處。在數字技術的輔助下,四川省部分文保單位通過數字化采集、保存、建模、重現,無損保存文物遺存的全景圖。
“但在巴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方面,四川還存在文化遺產數字化缺乏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缺乏有效激勵機制、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問題。”為此,魏心田建議,要強化政策引導和項目推動,注重宣傳推廣和數據質量,多措并舉激發(fā)文化遺產數字活力,助力巴蜀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
在統(tǒng)籌推動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標準建設方面,魏心田建議,推動出臺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法規(guī),建立數字化文物管理和維護機構,明確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法律責任和權益保障。制定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標準化,確保數字化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建立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各地區(qū)研究資源和數字信息共享,確保數字化標準建設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加強推廣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標準建設的成果,促進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以重大項目為引領,組織和引導高校、企業(yè)、科研院所等開展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工作,培養(yǎng)和鍛煉數字化人才隊伍。”在強化項目推動與著力培育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人才隊伍方面,魏心田建議,通過“校企合作”“校地融合”等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措施加強人才培養(yǎng)基地建設,在巴蜀地區(qū)建立多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和傳承的人才培養(yǎng)基地,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的數字化人才,共同推進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專業(yè)的建設和數字化人才的培養(yǎng)。此外,建議政府引導設立一批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優(yōu)秀人才團隊,培育巴蜀文化數字化技能人才,推動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研究、開發(fā)、推廣和保護。
在打造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品牌方面,魏心田建議,打造巴蜀文化傳播平臺和一批巴蜀數字文化品牌,采用線上線下等形式做好文化IP轉化和推廣,提升數字文化遺產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同時以數字媒體為載體,提高巴蜀地區(qū)文化遺產數字化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用戶關注和參與。
“巴蜀地區(qū)文化遺產數字化發(fā)展迫切需要解決數據評估問題。”魏心田認為,巴蜀地區(qū)文化遺產面臨著保護難度大、傳承乏力等問題,也存在現有的數字化保護工作存在數據采集不全、數據質量不高、數據利用不足等問題。數據評估體系化建設能夠有效地提高數據質量,優(yōu)化數據采集和數據處理流程,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更為精準的數據支持。同時,通過數據評估體系化建設,能夠更好地實現數據的共享和利用,提高文化遺產的傳承效率和影響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