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心臟都要跳出來了,難受得很!”近日,一位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患者在得榮縣人民醫院外科接受治療時說。經過心電監護儀檢測顯示其心率突然每分鐘高達170-190次。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得榮“傳幫帶”隊員、得榮縣人民醫院內科胸痛中心心血管主治醫師張楊春聯合外科、急診急救中心團隊,立即給予患者“改良Valsalva動作”治療。短短90秒,患者心率逐漸降至正常。
今年已經73歲的患者說,手術前他極為難受:“當時感覺心臟都要跳出來了”。當時他突然感到心悸、胸悶,心率高達每分鐘170-190次,心電圖顯示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張楊春醫生在評估完患者心功能后,嘗試按壓頸動脈竇、刺激咽喉反射、深吸氣等方法,但仍舊無法終止室上性心動過速。于是,他立即實施了“改良Valsalva動作”。短短90秒后,患者的心律恢復正常,心悸、胸悶癥狀也好轉了。待患者進一步恢復后,他計劃前往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射頻消融治療。
什么是改良瓦氏動作?改良瓦氏動作是英國生理學家Flack精心改良的動作,2015年,世界頂級醫學雜志《Lancet》(柳葉刀)發表了Appelboam等的隨機對照試驗(REVERT研究),采用體位改良的Valsalva動作法可顯著提高終止PSVT的成功率,由傳統刺激迷走神經方法的17%大幅升高到43%,意味著近一半的PSVT患者無需藥物等特殊治療,僅靠施行Valsalva動作法動作即可在大約2分鐘左右成功轉復為正常竇性心律,并且安全性較高。
其原理是通過增加胸內壓來影響血液循環和自主神經功能狀態,從而達到終止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目的。患者在吹氣時,胸腔內的壓力會增加,靜脈回心血量減少,減輕心臟的負擔。然后抬高雙腿的動作會進一步增加回心血量,增加頸動脈竇主動脈弓的壓力反射,從而進一步激活迷走神經,產生協同作用,進而終止室上性心動過速。
動作分解:半臥位(45°)或坐直→20ml注射器吹氣15秒→立即平臥,并由他人抬高雙腿(與床面成45°-90°夾角)促進回心血量增加,持續15秒→回到半臥位45秒,觀察心電圖變化。
醫生提醒:雖然改良valsalva動作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診療方法。相比較靜脈注射藥物及電復律,不會導致患者發生低血壓、惡性心律失常、心搏驟停等不良反應。但在操作過程中仍需注意以下事項:
生命體征及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無法完成改良瓦氏動作,如無法平臥、無法抬腿、下肢骨折等不宜使用改良瓦氏動作。
高齡患者以及出現頭暈、黑朦、胸痛等癥狀的患者,需要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進行操作。操作過程中需保持患者舒適和穩定,避免過度用力或不當操作導致患者受傷。(吳平華 張楊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