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2月25日電(吳平華 張忠秋 韓衛)近日,珙縣開展“非遺宣講進校園”系列活動,走出思政教育的新賽道。

畫蠟,是蠟染工藝中最基本最根本的一步,花鳥魚蟲、禮樂射御,這一步是白布蛻變的關鍵,也是持刀者內心世界最直觀的表達。
玉和苗族鄉鳳凰村的“蠟染思政課”上,傳承人握住小小的手,一筆筆還原銅鼓紋的模樣。“紋路要對得齊,心才能擺得正,苗家先祖翻過無數座大山都始終記得公平公正,你們做人做事也要這樣。”筆鋒流轉間,傳說變得具象化。畫布前小小的手還不太握得穩刻刀,但眼神卻越發堅毅。
隔壁的苗家小姑娘是個“老手”,正有模有樣地臨摹飛鳥紋,“阿爸常畫這個,他說飛鳥每展開一次翅膀,都得逆著風往云上掙一掙。”她抹了把滿是汗水的小臉,“等回家,我要讓他看看我畫的翅膀。”
白布從零開始,人生起步亦是如此。珙縣此次活動的第一環,就是在全縣各小學校組織開展“非遺匠心”蠟染實踐課。非遺宣講老師用刻刀把過去的故事講給未來聽,期許更多的白布變成可圈可點的藝術。
染色,畫好的蠟片處理后放進藍靛染缸,在蠟封的保護下,藍白交相輝映。這種“不染”的情結,恰似“廉潔因子”。
“蠟染是苗族人民信仰如磐、勤儉自強、執著堅守、艱苦奮斗等精神文化的有形表達,由蠟染工藝做出的苗族服飾,更有‘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美譽。”教室里,學生們正聚精會神地觀看《蠟染中的廉潔基因》,一部珙縣本土創作,借喻蠟染講述廉潔自律、性格養成的片子。觀影之后,各抒己見,“藍白對話”研討拉開序幕,初二(3)班的影評達人大方開麥:“回形紋的每個彎道都在說——跌倒多少次不重要,能轉回正路就行。”
“非遺傳承是看得見的鄉愁,更是立得住的價值觀。中學階段是孩子們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希望通過這種相對輕松的形式,嘗試在社會實踐中引導他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此次活動的有關負責人介紹道。
去蠟,清水煮沸,蜂蠟從染好的布藝褪去,逐漸顯現出圖案,是蠟染定型的重要步驟。打破桎梏,共融共生,是蠟染傳承的智慧,也是多民族地區發展的藝術。
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里,珙縣第一高級中學的學生們正在開展研學活動,“以前只知道有蠟染服飾,沒想到還能做成手提包、抱枕、鞋子,這個玩偶也很可愛!”面對琳瑯滿目的展品,孩子們興趣盎然。漢族少年拿起了蠟染文創禮盒,苗族學生則在傳習室里當起了“代課老師”,蠟染的形千變萬化,蠟染的意卻仍在流傳。櫥窗里掛著的石榴紋,烙印在布藝里,也生長在各民族一家親的心意里。
作為苗族、彝族、漢族等29個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園,珙縣將此次活動作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契機。在羅渡苗族鄉中心校,彝族學生與苗族伙伴合作完成“石榴花”蠟染作品;洛表民族中學的“青春品格解碼”主題班會,讓不同民族學生共同破譯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密碼,讓各族青少年在文化浸潤中自覺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