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12日訊(記者 李丹)12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成都市城管委獲悉,近年來,成都以抓體系建立、抓標準制定、抓組織動員、抓設施建設、抓培訓教育、抓宣傳動員為重點,著力打造“全社會參與、成建制推進、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發展”的生活垃圾分類“成都模式”。
截至2021年8月,成都生活垃圾分類覆蓋居民小區17951個,覆蓋率達98.63%,黨政機關、學校、醫療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
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四個環節環環相扣,“以街道為單位的全鏈條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模式能否破解生活垃圾“前分后混”的難題?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一行蒞臨成都,前往高新區國際花園小區、肖家河街道興蓉社區、高新區肖家河垃圾分類處置中心、武侯區“碳中和”垃圾分類小屋、武侯區大件垃圾處置中心、成都市中心城區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一期),實地調研成都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在高新區國際花園小區生活垃圾投放點,垃圾分類督導員劉麗正在指導居民正確投放,“食品包裝袋不能與廚余垃圾混裝在一起,需要分揀出來。”
過了一會兒,收運人員駕駛著廚余垃圾專用運輸車輛來到生活垃圾投放點,將車廂內的空桶移到地面后,再將裝有垃圾的桶放到稱重器上,完成稱重、錄入廚余垃圾收運智慧監管平臺后,直接通過升降平臺轉移到車上,短短兩分鐘完成收運工作。
前端精準分類、中端規范收運,如何確保末端高效處理?在距離國際花園小區約10分鐘車程的“肖家河垃圾分類處置中心”,調研組看到廚余垃圾一體化處置設備正在高效作業。

垃圾分類督導員指導居民正確投放
通過分揀、破碎、除油、脫鹽、油水分離、好氧發酵等程序,廚余垃圾即可制成初級有機肥和生物柴油。“不僅減量率可達85%,每噸廚余垃圾還可變成100余公斤的初級肥料以及約3公斤左右的油脂。”現場工作人員介紹。
今年7月,成都印發《成都市大件垃圾管理辦法(暫行)》,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等各個環節,對大件垃圾處置做出具體規定。在成都,大件垃圾收運處置現狀如何?
武侯區大件垃圾處置中心最大日處置能力可達100噸,通過專業化處置能夠有效推動垃圾減量,從而實現降碳目標。
大件垃圾通過資源化利用,可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和較高的生態環境價值,從試運行至今,武侯區共處置大件垃圾700余噸,其中資源利用達500余噸。
圖由成都市城管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