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成都又有“新動作”——7日,記者獲悉,成都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于日前印發《成都市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發力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聚焦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釋放高校院所創新動能、激勵科技人才創新創造、加強創新要素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制5個方面,提出了28項重點改革任務。探索在構建創新活動風險共擔、創新成果多方對接、創新轉化全鏈條加速機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從內容上看,《實施方案》聚焦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釋放高校院所創新動能、激勵科技人才創新創造、加強創新要素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制5個方面,提出了28項重點改革任務。具體改革政策舉措,主要體現在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加強創新要素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制3個方面。
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從企業、高校院所、科技人才等方面多管齊下。具體來看,圍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參與科技創新決策;鼓勵鏈主企業牽頭梳理產業鏈技術需求清單,采取“揭榜掛帥”等方式開展項目攻關;在西部(成都)科學城和國家級、省級高新區試點建立企業創新積分制,引導銀行信貸、風險補償、融資擔保、股權融資等聯動支持企業創新;探索政府投資項目按照單一來源方式采購創新產品,將重大技術裝備的首臺套相關證明材料視同滿足市場占有率、應用業績等招標條件要求;推動國有企業考核創新,對研發投入在經營業績考核中視同利潤加回。
在釋放高校院所創新動能方面,支持加大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對創新團隊的分配獎勵力度;對職務科技成果及轉化形成的國有資產單列管理,不納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支持在蓉高校院所采取先使用后付費方式將科技成果許可給企業使用;鼓勵鏈主企業投入資金、技術等參與大學科技園建設。
圍繞激勵科技人才創新創造,開展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對產業創新人才重點評價技術成果和產業化應用;支持重大創新平臺、鏈主企業等帶指標、帶政策靶向引才,賦予高層次專家人才舉薦權;在天府實驗室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賦予技術路線選擇、經費管理、人員選聘等自主權;支持高校院所和企業設置“產業教授”“科技副總”“科研助理”等創新崗位。
加強創新要素保障,多措并舉“出實招”。一是支持國家級創新平臺配套設施及新增重大創新平臺的用地需求;二是推動國有創投企業施行全周期、整體性、分級分類考核;三是探索設立“積分貸”“數據貸”等科技金融融資產品;四是支持搭建科研儀器設施共享平臺,探索建立面向產業鏈的“共享實驗室”機制;五是探索在綜合保稅區外對半導體、芯片、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及高端制造重點企業開展保稅研發業務。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制,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保駕護航”。開展科技成果評價改革,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支持重大創新平臺面向產業鏈開展定向研發,加快建設先進技術成果西部轉化中心;優化中試平臺建設審批流程;依托在蓉高校建設技術轉移學院,鼓勵高校院所等設立成果轉移轉化崗位;支持成都科創生態島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都市圈城市建設“科創飛地”,開展跨區域創新合作,構建“異地孵化、成都轉化”模式。
看亮點
堅持同時發力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近年來,成都高度重視科技體制改革及成果轉化工作,圍繞加強創新研發投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等,先后在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技術經紀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改革等方面推出系列政策舉措。“與此同時,同新形勢新要求相比,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仍未破除。”相關負責人分析道。
具體來看,《實施方案》突出了堅持同時發力、堅持目標引領、堅持問題導向3個方面的特點。《實施方案》緊緊圍繞國家賦予成都的戰略定位,緊貼科技創新工作實際,堅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著力打通從原始創新突破到應用研究和產業發展的一體路徑,不斷增強技術創新、要素集聚、平臺溢出、成果轉化“四大優勢”,為成都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形成服務戰略大后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打下堅實基礎。
據介紹,《實施方案》明確了到2025年我市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的改革任務目標,探索在構建創新活動風險共擔、創新成果多方對接、創新轉化全鏈條加速機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創新經驗。
此外,《實施方案》聚焦進一步激發重大創新平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金融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等各類主體創新活力,結合主題教育和大調研活動,廣泛征求意見建議,重點針對我市存在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不夠高、企業承接成果轉化能力不足、中試熟化平臺數量較少等問題,從改革維度探索推出一批創新舉措,實施一批試點任務,加快破除影響和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黃雪松)
來源: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