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9日從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了解到的最新數據顯示,1—7月,成都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69.2億元,同比增長11.2%。全市規模以上軟件企業共1579家,較2023年增加125家。
自2011年12月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授予“中國軟件名城”稱號以來,成都軟件產業綜合實力已實現跨越式發展。作為全市支柱產業和靚麗名片,持續以“軟”實力構筑產業發展“硬”支撐。
作為全國首批綜合型中國軟件名城,軟件產業是成都的支柱產業,也是成都首個萬億級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成渝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成德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共同獲批成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近年來,成都先后出臺《成都市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19—2025)》《成都市高端軟件產業鏈培育工作方案》《成都市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培育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還率先在全國設立市級“首版次”軟件政策,獨創出臺“蓉貝”政策,支持建設人才基地,打造“程序員之家”,大力推動軟件創新。
“基于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成都一直堅持把軟件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進行培育,保持規劃和政策的連續性,致力打造世界軟件產業重要研發基地和標桿城市。不僅如此,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基石與引擎,軟件產業也在賦能新型工業化。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都離不開軟件這一基石支撐。”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軟件工程學院副院長朱國斌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成都市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通過著力打造“1+3+N”的產業空間布局,即1個核心發展區:成都高新區;3個特色發展區:成都科學城、錦江軟件園、電子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N個協同發展區:武侯區、金牛區、龍泉驛區等一批區(市)縣。已形成了涵蓋工業軟件、基礎軟件、嵌入式軟件、行業應用軟件、新興平臺軟件五大關鍵領域,信息安全、數字文創等特色領域的完整產業鏈,網絡安全、民用航空、流體仿真等軟件技術和產品實力全國領先。
根據此前印發的《成都市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培育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成都將以高端軟件與操作系統產業建圈強鏈為抓手,持續完善“名園、名人、名企、名品、名校、名會、名展、名賽”“8名”要素生態,全力建設國際軟件產業重要的研發基地和標桿城市,力爭到2025年軟件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萬億元,推動中國軟件名城向世界級軟件名城邁進。(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