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兩會,民生話題總是備受關注。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一系列舉措,回應多群體、多層次的民生需求——突出就業優先導向、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高水平健康成都、打造全齡友好社會、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精準實施文化惠民……這些務實的舉措,在政協委員中引發熱議。作為履職者,兩會期間,大家也帶來眾多涉及教育、就業、婚姻登記等民生方方面面的建議。帶著這些建議,記者采訪多位會場之外的干部群眾對此談感受、作回應——
教育直接關系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和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把每個孩子都當作可以發光的個體。”市政協委員、民盟崇州市支部主委、崇州市教培中心主任張志敏開門見山給出觀點。他認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應該推動中等職業教育向綜合高中轉型,打造“技能+升學”雙通道培養模式。“學校可依據區域產業發展需求設置特色技能課程,同時保留普通高中文化課基礎,讓每個學生根據特長自主選擇升學或就業。這樣既能為當地企業精準輸送產業人才,又能為多元成長路徑兜底,這才是‘適合的教育’。”
“聆聽了政府工作報告,我覺得特別務實,報告中既涉及高新產業的發展,也涵蓋了市井煙火的平凡,始終掛念著經濟發展和民生幸福。”市政協委員、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濤深有感觸:“今年,我帶來了高質量就業機會相關的提案。營商環境改善,讓代表新質生產力的優秀企業數量持續增加,這意味著高質量的就業機會變得越來越多,推動民生就業問題改善,最終讓老百姓的幸福感越來越強。”
市政協委員、致公黨成都市參政議政委員會主任彭怡嵐表示,在民生保障和服務方面,婚姻服務是重要的一環。“可以結合實際推行錯時、延時服務,方便群眾在工作之余便利辦理結婚登記。在‘七夕’‘5·20’等結婚登記高峰時段,應合理調配工作人員滿足群眾婚姻登記需求。”她建議,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優化辦理手續、延長服務時間、為群眾定制個性化婚姻登記紀念品等形式提高婚姻登記質量,更好地滿足市民需求,體現成都溫暖浪漫的城市氛圍。
關注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的不只參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會場之外,眾多民生領域的黨委政府工作人員、基層干部群眾也同樣實時關注著本次兩會動態,學習了解會議內容,熱議不斷。
“人民滿意的教育應該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教育,也是適合于學生學習發展的教育。”在成都中和職業中學(成都高新區綜合高級中學)副校長趙朝生看來,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是真正助力學生成長的教育內涵。
怎樣“因材施教”?趙朝生所在的成都高新綜合高級中學就是探索這個問題的教育改革試點單位。趙朝生說,綜合高中會給學生們多一個選擇機會。學校內的中職和普高都開設有職業生涯規劃課和生活技能課,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指導,學校會在高一、二年級進行意愿填報,讓學生自愿選擇,進行轉錄。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勞動者獲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徑。解決好就業問題,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將加強“在校期、畢業季、離校后”全周期就業服務,力爭實現有就業意愿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幫扶就業率不低于99%、聯系成功率100%,困難畢業生實現“三個100%”目標。
近年來,成都將婚姻登記處搬進公園,并疊加豐富的服務場景。如何讓浪漫再升級?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工作人員李梓源表示,今年內,成都將在已建成19個公園式便民婚姻登記處的基礎上,持續加強婚姻登記場所環境氛圍打造,將分別在成都東部新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蒲江縣新啟用4個公園式便民婚姻登記處,實現全市23個區(市)縣全覆蓋建成的工作目標。“今年4月起,全市婚姻登記機關將為每對結婚登記的新人贈送一份登記日紀念品。”李梓源透露,紀念品為民政部門精心定制的傳統婚書,以“愛在成都”為主題設計,旨在為每對在成都結緣的新人送去最美好的新婚祝福。同時,在“5·20”“七夕”等特殊節點,市民政局還將指導全市23個區(市)縣開展以“蓉心用情·蓉遇佳緣”為主題的全齡段、多元化集體婚禮、集體頒證、婚戀交友等系列婚俗文化活動。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楊升濤 陳煦陽 趙子君 劉飛 胡瑰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