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劉慶峰在科博會期間發表演講。 劉忠俊 攝
中新網綿陽9月9日電 (陳靜 楊勇)“‘十四五’期間,對我們生產、生活方式將產生最為深刻影響的可能就是人工智能,因為它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賦能性技術。”第九屆科博會期間,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人工智能科學界和產業界面臨的時代命題之一,是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的紅利如何兌現,進而如何深刻地改變社會。
9月8日,以“創新引領·科技賦能·合作共享”為主題的第九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簡稱“科博會”)在四川綿陽開幕,將持續至11日。科博會期間,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發展受到普遍關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出生率越來越低,社會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依靠人工智能可以真正為幸福中國兜底。”談及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幸福中國建設,劉慶峰說,人工智能在公平教育、普惠醫療、便民便企、科技適老等領域的應用,將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和服務水平,進一步賦能民生事業。
劉慶峰認為,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人工智能將更有助于讓教育回歸學校主陣地,助力師生減負。“在有限時間內通過人工智能因材施教,讓孩子學習效率更高,學得更愉快,還能夠得到個性化的發展。通過因材施教的人工智能邏輯,讓老師減負以后,更有心力來關注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而在智慧醫療領域,劉慶峰介紹,人工智能產品已可涵蓋診前、診中、診后三個場景,包括醫療語音輸入、AI電子病歷、AI移動醫護、臨床智能決策支持、智能語音隨訪等應用。
“人工智能可以根據當地風俗人情、地方語言進行定制服務,比如部分四川社區醫生、獨居老人的普通話夾雜著方言特點,或者說老人只會講四川話,這就涉及人工智能的語義理解能力。”劉慶峰說,近日他在成都社區醫院調研發現,人工智能在幫助提升基層診療能力的同時,還能夠結合當地民眾的習慣,給出飲食和鍛煉建議,在與當地民眾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的實際場景中進行應用打造。
“成都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城市的藝術活力吸引了我們。”談及科大訊飛在四川的布局,劉慶峰表示,科大訊飛立足四川研發的藏語輸入法目前已有300多萬用戶,對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相互交流有重要作用。“未來,科大訊飛還將致力于進一步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四川的教育、醫療、疫情防控等民生事業。”
“人工智能將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進程變得更快,將使全球聯合創新變得比原來更加高效緊湊。”劉慶峰說,科大訊飛人工智能在教育、醫療、養老行業的應用不僅在成都等城市具有前景,還將向整個中國乃至全球推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