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5日電 11月13日,海關總署發布2023年度全國綜合保稅區績效評估結果。評估結果顯示,綿陽綜合保稅區在全國150個綜合保稅區中排名第65位,較2022年上升20位,連續四年實現晉位。

資料顯示,綿陽綜合保稅區由原綿陽出口加工區整合優化而成,于2020年4月建成,規劃面積0.14平方公里,這也是全國最小的綜合保稅區。一年晉位20名,這個全國最小的綜合保稅區是如何做到的?
近期,一家做藥材篩選、包裝的進出口企業剛剛入駐綜合保稅區,綿陽綜保區副書記劉安平正在忙著給這家企業對接相關裝修事宜。“從企業簽約、項目入駐到廠房裝修、對上爭取等事項,我們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不能引進來了就不管了,時刻要為企業著想。”據介紹,目前,綿陽綜合保稅區共入駐66家進出口企業,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安排了對口服務企業。
正是因為向簽約企業提供了這樣的“代辦制”“保姆式”服務,一批像普思高端元器件、華匯電子等的項目,實現了簽約兩個月內即投產。綿陽綜合保稅區還搭建了“銀政企”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特色金融服務,截至目前,已累計協助企業申請獎勵資金5000萬元,全方位讓企業“引進來、留得住、發展好”。去年以來,綿瑜電子、重慶銳德等10家企業先后入區落地,達產后,年新增進出口值將達20億元以上。
走進建立在四川斯菲提克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的共享實驗室,這里有近紅外光譜儀、膳食纖維儀等100余臺(套)儀器,可以為綿陽綜合保稅區乃至綿陽的外向型企業提供檢驗檢測、儀器研發、數據共享等服務。其中,近紅外光譜儀就是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檢測設備,這一研發成果也填補了國內的板塊空白。
而加速推進保稅研發、保稅檢測、保稅維修等新型業態多點開花,這也是讓綿陽綜合保稅區一年實現晉位20名的秘訣之一。在培育新型業態方面,綿陽綜合保稅區還完善了跨境電商運營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了高效的跨境電商場站運營體系,年實現跨境零售商品進口額2000余萬元。

據介紹,目前,綿陽綜合保稅區及其產業配套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瞪羚”企業1家。近年來,共獲得專利91項,其中發明專利30項。同時,利用有效的承載空間,重點招引高科技高成長高價值的企業,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逐步實現“騰籠換鳥”。
面積最小、承載空間有限、地處內陸……即使有著眾多限制,但綿陽綜合保稅區還是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優”的科技創新型綜合保稅區發展之路,成功實現大幅晉位。
下一步,綿陽綜合保稅區將堅持“項目招引”和“企業培育”并舉,“壯大規模”和“提升質量”并重,充分利用綿陽科技城富集的科技資源優勢,持續開展“招院引所”和企業培育,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打造科技創新型綜合保稅區“樣板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