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五一”小長假,攀枝花市仁和區苴卻硯雕刻大師工坊即將迎來研學旅游潮,這是仁和區推動“三項計劃”走深走實,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仁和區位居四川南大門,地處藏羌彝民族走廊重要節點,17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雜散居住著漢、彝、苗、回、傈僳等39個民族,共計5.09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8.2%。

近年來,攀枝花市仁和區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推進“三項計劃”,全面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繪就了一幅幅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美好畫卷。
厚植沃土,增強青少年交流能力
仁和區是多民族共居、多元文化共榮的交匯之地,為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厚植土壤。
立足本地,仁和區用足用活全區特色優勢資源,持續拓展多形式、多層次、多內容的交流渠道,為各族青少年提供了進一步增進了解的機會,深化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民族情感,在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關愛中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厚植家國情懷,讓青少年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

緊扣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教育主題,有效發揮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引導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組織青少年赴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彝海結盟紀念館、天安門廣場等地參觀學習。全區23個中小學校、幼兒園2萬余人到大田會議舊址、同德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陣地開展活動。
搭建青少年交流“實踐營”。依托非遺文化資源,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平地鎮迤沙拉村、中國苴卻硯博物館和大師工坊一條街等非遺體驗基地,推出精品研學旅行線路。2023年,全區6個研學基地共接待省、市內外各族青少年150 余批次 1.6 萬余人次、同比增長 48.2%。
搭建平臺,互嵌式發展更多元
插卡、輸入密碼、取款、簽字確認、交易結束,整個小額取款流程用時不到3分鐘。
從辦事四處跑到只進一扇門,從功能單一到資源整合……2023年4月,布德鎮民政村農民工綜合服務站正式建立,為務工人員提供就業招聘、技能培訓、電商物流、就醫掛號、創業貸款等綜合性服務的農民工綜合服務平臺。“1+N”模式是仁和區聚焦“互嵌式發展計劃”落地見效,促進各民族全面融合發展的又一生動縮影。
仁和區在提升各民族互嵌式發展力度、溫度、熱度上下足功夫,推行村、鎮“政務服務+康養文旅、供銷、郵政、電力、金融服務”,使之與“一網通辦”“幫辦代辦”有機結合,實現62項村級便民服務事項網上辦理,82項高頻服務事項幫辦代辦。
近年來,仁和區以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為目標,在搭建服務平臺、推動東西部合作、團結社會力量三方面發力,通過開展建立“1+N”農民工綜合服務平臺、“萬企興萬村”行動、締結周邊城市產業發展聯盟等工作,有效促進全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豐富內涵,“文旅”點亮交融
3月16日至17日,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鋪滿綠松針,村里的“阿妹子”們身著民族盛裝,手捧美酒載歌載舞,喜迎八方賓客,一年一度的迤沙拉村“姊妹節”熱鬧啟幕。

近年來,仁和區豐富旅游產品供給,創新旅游消費場景,扎實推進文化事業,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滿足各族群眾旅游需求。
加強跨區域合作,助推文旅融合發展。與楚雄州永仁縣、麗江市玉龍縣結對,聯合推出“金沙江流域文旅一碼通”,加快推進“攀大麗香旅游金三角”建設。與楚雄州永仁縣、烏魯木齊市新市區三地舉行文旅簽約儀式,簽訂旅游合作協議。旅游正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為各民族團結交融的紐帶。

打造文旅品牌,全域旅游實現共贏。編制《仁和區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引導全區13個鄉鎮(街道)挖掘本地文化,舉辦姊妹節、火把節、吆山節、“苴卻硯”藝術節等富有特色的品牌交流活動,參與旅游促進“三交計劃”。
今年春節假日期間,全區接待游客 69.8 萬人次、同比增長 144%,旅游綜合消費收入 5 億元、同比增長 153%。其中,迤沙拉 4A 景區共接待游客 14.1 萬人次、同比增長 109%,位列全市 A 級旅游景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