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會處,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必經之路,曾為西康省省會,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門戶”“民族走廊”之稱。
在雅安主城區,矗立著一種“仿制”土木結構的“山寨”建筑,它在歷史長河中穿越千年依然保存完整,這就是漢闕。而它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最美漢闕”的高頤闕,歷經千年,如今依然屹立在雅安。

高頤闕以高頤之名命名,造型端莊、工藝精美。一座漢闕,兩具石獸,屹立1800余年,見證著雅安的城市變遷。

漢闕是什么?
漢闕即漢代石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地表建筑。學者認為其最早出現于西周,盛于漢代,如今絕大多數已從地面消失,僅剩下寥寥數座遺跡供后人瞻仰。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闕建在宮門或陵墓等建筑群大門之外,表示等級和威儀。“闕,門觀也,從門從闕。”
古代“闕”通“缺”,兩闕間空缺的地段為通向闕后建筑物的道路因左右分列,中間形成缺口,因此得名。

作為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筑,漢闕是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裝飾性建筑。闕上刻有銘文書畫,古人出行、拜謁、歌舞、百戲、狩獵、等生活場景“躍然石上”,是研究歷史文化、建筑、雕塑、美術的重要實體。

我國現存漢闕中,基本完整的有29座,巴蜀地區就占了其中大半,其余分布于河南、山東、北京等地。
“中國最美漢闕”
高頤闕建造于公元209年,造型精美、古樸渾厚、雕刻精湛,是我國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漢代石闕,充分展現了漢代建筑的端莊秀美,被譽為“中國最美漢闕”。

高頤闕為一對帶子闕的雙闕,為十三層巨石疊砌的重檐五脊式廡殿頂仿木結構建筑。
高頤闕共五層,第一層南北兩面各浮雕一饕、餮,轉角大斗下均雕有一角神;第二層浮雕內容為歷史故事,有“張良椎秦皇”“高祖斬蛇”“師曠鼓琴”等;第三層是人獸相斗圖;第四層浮雕有天馬、龍、虎等;第五層四面雕成24個枋頭,每個枋頭刻一個隸書銘文,共24字,內容是“漢故益州太守陰平都尉武陽令北府丞舉孝廉高君字貫□(方)”,書法精湛,為漢隸書法上品。

高頤闕的畫像所反映的歷史、神話、社會風俗等大都源于《左傳》《山海經》《呂氏春秋》《史記》等史籍文獻和現實生活,給我們勾畫了一幅2000多年前壯麗多姿的風光畫卷。它不僅反映出漢代精湛的工藝水平,而且將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水準表現得淋漓盡致,對漢代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高頤闕早在1961年便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天安門、莫高窟、故宮、八達嶺、布達拉宮、秦始皇陵等。
高頤,何許人也?
高頤闕,也讓高頤的名字為世人所知。

據碑文記載,高頤,字貫方,是顓頊的后裔,益州蜀都漢嘉郡人(即今雅安人),故居在今姚橋新區場鎮附近。
他才學出眾,約在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舉孝廉入仕”。史料上短短的“舉孝廉入仕”五字,證明著高頤的出色。
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制考試,是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即孝子廉吏,即“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
他為官清廉,德高望重,因“天降災殃,害我貞良”,于建安十四年八月(公元209年)死于任上。
在漢代,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立闕的,要官至年俸二千石以上者,墓前才能立闕。

據史料記載,為了紀念政績顯著、勞苦功高的益州太守高頤,漢獻帝特別命令建造了這座陵墓建筑,并制作了石碑、石獸、基座等“配套設施”,此建筑在他去世的當年(公元209年)建成。
古往今來 魅力依舊
作為漢闕的代表,高頤闕早已名揚海內外。二十世紀初,法國著名詩人、作家、漢學家、考古學家維克多·謝閣蘭不遠萬里來到雅安,對高頤闕的石獸拍照,照片至今仍然完好保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

他還特別尋訪了當時十幾個中國留存于地表之上、時代最早的漢闕,這是歷史上首次對四川漢闕進行大規模實地考察。
維克多·謝謝閣蘭的考察成果后來被收入《中國西部考古記》中,當約兩千年前的中國漢闕建筑被揭示出來,歐洲學界大吃一驚。
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與民國才女林徽因也曾前往雅安,對這座古老的漢闕進行測量、繪圖、拍照并記錄研究。后來,梁思成在他的《中國建筑史》《西南建筑圖說》《中國古代建筑二十講》《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圖集》等著作中,都對雅安高頤闕贊不絕口、推崇備至。
如今,經歷兩次地震的高頤闕,在維修保護后巍然屹立于姚橋新區,已然成為雅安最具魅力的文化地標。
這座“中國最美漢闕”,正靜靜矗立在原地,等你來探尋它的魅力。
資料來源:雅安市委宣傳部
編輯:堯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