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衛生健康委、省委政法委等21個部門聯合印發《四川省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網絡、培育社會心理服務隊伍、規范開展社會心理服務4個方面確定工作任務。
建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開辟轉診轉介綠色通道
《意見》提到,建立健全教育系統社會心理服務網絡。如在川高等院校應設置心理咨詢與輔導中心,高校按師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且每校至少配備2名;中小學校、中職學校應普遍設立心理輔導室(心靈驛站),每所中小學至少要配備1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縣級教研機構要配備心理教研員;學前教育機構、特殊教育機構等應具備定期開展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等。
培育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隊伍方面,縣級以上教育主管部門要建立班主任、心理健康專職教師、兼職教師(德育教師、藝體教師等)分層分類培訓體系,大力培育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等。縣級以上教育主管部門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日常教學內容,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此外,要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及心理援助服務,為心理問題學生開辟轉診轉介綠色通道等。
創建職工心靈驛站 心理健康納入職工體檢
《意見》提到,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規模以上企業應通過創建職工心靈驛站(或心理咨詢室、職工之家等)及購買服務等方式,為職工提供方便、可及的社會心理健康服務。
開展職工社會心理服務,如為職工提供心理健康體檢、心理疏導、人文關懷、服務轉介等社會心理服務。
鼓勵把心理健康納入職工體檢項目,對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干預。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職工教育培訓重要內容,納入各級黨校、干部學院和網絡培訓課程。開展職工心理健康測評,對測評結果出現異常的進行個別疏導,對經歷重大事件的進行重點干預。設立職工心理健康咨詢站點,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咨詢服務,引導進行合理宣泄和心理減壓。開展心理健康講座,發放心理健康手冊,促進職工掌握應對壓力和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技巧。
設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室 重點關注老年人和婦女等群體
《意見》還提到,要建立健全基層社會心理服務網絡。如依托村(社區)綜治中心或黨群服務中心、矛盾化解調處中心、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場所,普遍設立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室(或心理咨詢室),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建好建優縣域三級社工服務體系,依托縣級社工總站、鄉鎮(街道)社工服務站、村(社區)社工室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關系調適等專業社工服務。
村(社區)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室要組織心理服務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網格管理員、人民調解員、志愿者等,對轄區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科普、情緒疏解等社會心理服務,重點關注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群。
針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建立健全聯席會議、篩查報告、信息共享、分析研判、應急處置、服務轉介等系列長效工作機制。將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納入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組建心理危機干預隊伍。(曹宇悅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魏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