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在成都舉行“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發布會上,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綿陽科技城管委會、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技大學、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有關負責人介紹情況,并答記者問。
布局建設第二批天府實驗室
會上,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田云輝介紹,四川正在圍繞五個方面制定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方案:
一是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化川渝科技創新全方位合作,加快西部(成都)科學城和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推動中國(綿陽)科技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布局建設成渝中線科創走廊,打造川渝毗鄰地區融合創新發展帶,聯合重慶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全面增強區域創新資源集聚轉化功能。
二是加力提升創新平臺建設質效。全力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高質量運行,推進在川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加快建設國家川藏鐵路中心、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積極創建國家網絡安全技術創新中心。布局建設第二批天府實驗室,全面啟動省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質優化。
三是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深入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計劃,實體化運行省自然科學基金,繪制六大優勢產業創新圖譜,制定突破“卡脖子”問題專項方案,布局實施軌道交通、智能裝備、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等省級重大科技專項,推進創新型企業培育“三強計劃”,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高水平創新聯合體,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項目,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四川路徑。
四是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大力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項目,制定進一步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布局建設中試研發平臺和技術轉移機構。
五是加大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力度。將推行“揭榜掛帥”、科研經費“包干制”試點2.0等舉措。同時,“建好用好科技創新基金,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
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四川從三個方向“出招”
成渝地區作為全國第一個獲批建設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圍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四川將有哪些重點方向,目前進展如何?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陳偉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系統介紹。
一是建強科技創新中心核心載體,重點是加快建設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在空間布局上,四川以天府新區興隆湖周邊100平方公里左右為核心區域,著力構筑大平臺、實施大項目、凝聚大團隊、產出大成果、孵化大產業的集中承載地。在主攻方向上,重點聚焦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網絡安全等特色優勢和戰略必爭領域。在重點任務上,瞄準戰略高技術開發,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著力打造學科內涵關聯、空間分布集聚的原始創新集群。今年5月,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正式揭牌,并集中啟動一批重大項目,建設進入全面提速階段。
“目前,我們會同重慶有關方面,積極加強與國家相關部委的溝通銜接,爭取國家批復實施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吸引匯聚更多國內外一流的創新資源要素,做強科技創新中心的內核。”陳偉說。
二是打造關鍵核心領域“國之重器”,重點是建設國際領先的大科學裝置集群。大科學裝置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陳偉說,四川正在謀劃儲備一批“十五五”國家大科學裝置,加快打造先進核能、生物醫藥、空氣動力、天文觀測、深地科學、西部光源、地震科學等世界一流的大科學裝置集群。
三是做強創新主體加速成果轉化,重點是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著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比如,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牽頭組建的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打通了從基礎研究到中試驗證到臨床應用的完整創新產業鏈,提升了從實驗室樣品到生產線產品再到市場化商品的轉化效率,目前已成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出全球首個小體積核酸恒溫擴增儀等重要產品,成為全國精準醫學創新成果轉化示范高地。”陳偉說。
陳偉還透露,四川省發展改革委員會同有關方面,正加快建設成都市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裝備和自貢市節能環保3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航空、北斗衛星應用等23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立足特色優勢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今年1~8月,四川已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4589家
發布會現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研究所黨委書記董寶良,成都青白江區的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首席技術官、總工程師葉銳介紹,通過圍繞體制機制、平臺建設、人才交流等推出系列舉措,科技創新工作正在結出碩果。
中試是連接原創科研成果和產業化之間的橋梁。如何讓實驗室“瓶瓶罐罐”的原創科研成果走向產業化,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多學科融合的工程轉化團隊,專門圍繞院士專家成果進行產業化。“我們先后與高分子領域專家團隊合作開發三聚氰胺阻燃系列材料;與碳中和、生物質領域專家團隊合作開發低溫高效新型干化技術;與西南石油大學周瑩教授等專家團隊合作。”葉銳介紹,通過和專家團隊合作,實現了10多項科研成果的轉化,轉化率達100%。
轉化之后,如何實現商業化?葉銳透露,已成功孵化了四川龍錦宇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龍錦泰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科技型企業。“目前,我們以中試為紐帶,與多所高校科研院所開展20余項中試項目合作。”葉銳說。
如何提升成果轉化效率?在董寶良看來,推動成果轉化,激勵機制至關重要。他透露,企業建立“效能導向+額外激勵”的成果激勵體系,發揮考核激勵的引導作用,提升各類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
企業作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四川的創新“家底”有多厚?發布會上傳遞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四川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668家,同比增長42.3%;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8693家,同比增長26.2%。今年1~8月,全省已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4589家。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宋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