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10日電 (周韻 蔣麗萍)連日來,在綿竹市廣濟鎮鼎秾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員仲蕓菲的種植基地里,連片的小麥長勢喜人。“自從加入聯合社后,我們不僅能享受到從種植到烘干的‘一條龍’服務,還有統一的銷售渠道,大大減少了種植成本,提高了經濟收入。”仲蕓菲說,在聯合社的“催化”下,分散的種植大戶變“單打獨斗”為“抱團聯動”,闖出了共富新路子。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近年來,廣濟鎮打破傳統農業合作社“小而散”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短板,于2020年1月成立了鼎秾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通過“社社聯合”發揮聚變效應,提升整體競爭力,推動當地傳統農業向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現代農業發展。

在廣濟鎮中新村,上千畝小麥綠意盎然,廣濟鎮鼎秾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員謝賢剛搶抓晴好天氣,通過無人機飛防作業,幫助聯合社其他成員開展田間管理,促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謝賢剛是廣濟鎮昊航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在當地流轉了300余畝土地,種植小麥和水稻。2020年初,謝賢剛得知鎮上要成立聯合社,將轄區內的種植大戶聚集起來實現抱團發展,便第一時間加入進去。
“聯合社的成立讓大家資源共享、技術互補、信息互通,避免了市場上的惡性競爭。農閑時節,成員之間還常常進行種植技術交流,不斷提升自身種植技術,這是不折不扣的‘雙贏’之選。”三年的抱團發展大大提振了謝賢剛發展農業產業的信心。去年,謝賢剛將種植規模擴大至400余畝,不僅增加了經濟效益,也帶動當地更多農戶嘗到了種植“甜頭”。

連日來,在鼎秾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員杜志先的合作社里,全自動機械育秧流水線正高速運轉。伴隨著機器的咔嗒聲,育秧盤通過育秧設備,一次性完成了鋪土、播種、澆水、覆土、出盤等工序。
“水稻種植的最大成本是勞動力,加入聯合社后,我利用自己現有的資源,零利潤幫助其他成員進行機械化育秧,種植水稻的成本大大減少,而我也享受到了其他成員通過科技助力田間春管帶來的好處。”杜志先說,成立聯合社不是吃“大鍋飯”,而是充分發揮規模優勢,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應,真正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廣濟鎮鼎秾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現有成員社12家,主要以種植小麥、水稻、蔬菜為主,流轉土地共計5000余畝,擁有育秧流水線、播種、收割、植保等機械35臺(條)。同時,聯合社借助規模優勢降低各類農機使用成本,對農產品種植進行專業技術指導,并且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對接外部企業,形成產業聯盟,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2022年,我們還建成了烘干房,取得了豌豆尖、菜苔的有機蔬菜認證,成員社抱團發展的信心越來越足了。未來,聯合社將繼續爭取政策、聯通市場,通過社企合作、社社合作等多種形式,推動廣濟鎮農業產業向品牌化、高端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力。”廣濟鎮鼎秾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仲友其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