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7日電 (劉夢捷)在瀘州市江陽區黃艤鎮的泰兆路上,工程車、攤鋪機、壓路機等機械來回配合,一條鄉村振興“幸福”路伴著長江向遠方延伸。近年來,黃艤鎮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化落實《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標準》,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面貌,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以繡花功夫繪就和美鄉村幸福底色。
內外兼修提升顏值
在黃艤鎮的馬道子村,鄉村別墅整齊亮眼,村道村巷干凈整潔,村民們漫步江邊,愜意閑聊。當地依托長江資源,打造民宿項目“樹蛙部落”,讓鄉村有了靚麗名片,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來。源源不斷的客流,見證了傳統鄉村的美麗蝶變。
在相鄰數公里的永興村,隨處可見文明城市宣傳標語,村里修建有污水處理廠,村里的生活污水經集中處理后達標排放,村里的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2%以上,村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該村還規模化連片種植小麥,打造“糧”辰美景,舉辦“麥浪節”十村百碗廚藝大賽,展現鄉風文明的現代化,助力實現村莊生態和文化的雙提升、雙振興。村容村貌“顏值”提升,是鄉村發展“進階”的體現。
鄉村振興,宜居是關鍵。黃艤鎮以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公共服務便利、人居環境舒適為發展方向,重點推動通硬化路、通自來水、通寬帶網絡、通快遞物流提檔升級,集中推動質量安全農房、衛生廁所、污水處理體系、垃圾處理體系、美麗村容村貌覆蓋擴面,持續推動公共衛生、教育、醫療、托育、養老等各項服務普惠共享,實現由表及里、形神兼備全面提升。伴隨著各項行動的開展,黃艤鎮一張藍圖繪到底,2024年2個省級和美鄉村正有序推進。
產業為本提質增效
走進位于黃艤鎮的羅灣村,今年培育的一批批木耳收獲喜人。在種植基地內,吊掛起來的圓柱狀木耳菌棒上,長滿了黑黝黝、肉嘟嘟的黑木耳,如同恣意綻放的花朵,煞是好看。村民提著水桶、籮筐,穿梭在菌棒之間,采摘、運輸、晾曬,一派繁忙景象。
在觀音寺村的躍景楊梅園,郁郁蔥蔥的林間,一顆顆鮮紅色的楊梅掛滿枝頭。在這里,游客們三五成群,拿著籃子,穿梭在楊梅樹下,體驗采摘樂趣。近年來,觀音寺村大力發展特色鄉村產業,為周邊群眾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既盤活了農村閑置資源,又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務工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建設和美鄉村,基礎在產業、潛力在產業、希望在產業。黃艤鎮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建成千畝高標準農田、釀酒專用高粱基地等,扶持群眾創業就業,開辦山羊養殖、養雞等家庭農場,創新探索鄉村旅游新模式,打造新夢山水農旅休閑項目,選樹城市品牌最晚熟桂圓“醉和怡”,穩步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改革,設立鎮域集體經濟公司。一個“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多元發展”的現代特色產業體系日臻完善,不僅讓鎮域經濟發展后勁更足,也讓群眾錢袋子更鼓、生活更好。
多管齊下人人參與
“羅灣村5組因暴雨天生橋垮塌,道路受阻,群眾生產出行不便,且存在安全隱患,怎么辦,今天叫大家來討論一下。”近日,在羅灣村的院壩里,村民們坐到一起,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拉著家常”解決村里難心事的方式,當天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圍繞主題協商議事。
“協商什么?”“誰來協商?”“在哪里協商?”“如何協商?”黃艤鎮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中,主動把陣地前移,將知情權、監督權、評判權交給群眾,零距離為群眾排憂解難,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鄉村美,看“顏值”,更重“氣質”。近年來,黃艤鎮堅持重心下移、大抓基層導向,打造“酒谷紅”黨建品牌,整合轄區園區、企事業單位、村(社區)等黨建資源,共促社會治理。此外,黃艤鎮還積極探索“川善治”平臺,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目前,全鎮已累計兌換積分50000余分,物資合計價值12000余元,惠及群眾900余人。通過積分兌換助推鄉風文明,進一步激發群眾參與熱情。
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如今,行走在黃艤鎮,高標準農田與農家院落相互呼應,基礎設施完善、人居環境優美、文明鄉風傳承,秀美活力的鄉村新貌愈加清晰,一個個有形有魂的和美鄉村正在崛起,一幅幅“有產業、有顏值、有鄉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動圖景正在徐徐展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