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17日電 (吳平華 劉薪 楊均梅)最美人間七月天,果樹飄香枳殼園。盛夏時節,宜賓市敘州區觀音鎮近800畝枳殼喜獲豐收。一個個綠油油的枳殼果子成為了村民增收的“金果子”。

走進觀音鎮席草村枳殼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串串掛滿枝頭、青翠欲滴的枳殼。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村民們正在采摘成熟的果實,而在不遠處的村委會門口,工人們正忙著將剛剛摘下的新鮮枳殼稱重、裝箱,準備裝車發往各地。

村民張業軍是席草村最早種植枳殼的農戶之一,去年他家采摘了八千斤枳殼,收入八千余元,而今年的枳殼產量要高于去年。“我家種了8畝枳殼,今年的預計收入是一萬多塊錢,現在采摘了4千多斤,大部分還沒采摘,比往年產量有所增長。”張業軍說道。
枳殼作為一種藥用價值高、經濟效益顯著的作物,廣泛應用于中醫領域。自2019年起,觀音鎮席草村發動村民在退耕還林的林地上種植枳殼,通過“公司+農戶+村集體”的經營模式,引導村民將土地集中入股合作社。今年,是該村枳殼掛果的第三年,也迎來了盛產期,預計總產量達220噸。
觀音鎮席草村黨支部書記陽作偉說:“今年,我們村上種植的枳殼有40余萬斤,除開企業的投入和村集體的分紅以外,種植戶的總收入有50余萬元,種植戶實現了戶均增收4千元。”
據了解,為幫助當地發展村集體經濟,2023年8月,剛剛輪換到崗的駐村工作隊來到對口幫扶的席草村,嚴格對照建強村黨組織、推進強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為民辦事服務等“四項職責”開展工作,積極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當地鄉村振興工作注入“源頭活水”。
“枳殼種植是席草村村集體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經過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今年,我們迎來豐收的季節,預計總產量達220噸,是去年的兩倍,總產值達75萬元。”觀音鎮席草村駐村第一書記郭瑤堂說道。
隨著觀音鎮席草村枳殼產業的不斷探索與發展,其產業日漸成熟,并形成了穩定的銷售網絡,產品供不應求。該村在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的同時,還解決了當地部分剩余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讓枳殼產業真正成為助農增收和助推鄉村振興的“金果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