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4日電 (楊黎明)時下,漫步在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天雄村的道路上,一幅生機勃勃的新農村畫卷躍然眼前:二三層的小洋樓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牛頭山下,水泥路通到每一戶家門口,產業大棚里有村民繁忙的身影、有游客采摘的步伐,樂此不疲。

曾幾何時,這個村莊卻是另一副光景:道路交通阻塞,產業基礎薄弱,種糧效益不佳,為了給家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勤勞善良的天雄村村民紛紛背井離鄉,踏上務工之路。
這些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和美鄉村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和舉措的落地見效,天雄村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一個落后的小山村蛻變為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全國文明村”、省級“衛生村”、省級“四好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正崛起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
推進人居環境改善 增添和美鄉村宜居靚色
今年,天雄村再度迎來全新的發展契機,開啟創建全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工作。民居與庭院改造、道路改造提升、電力光纖改造以及污水管網等項目接連不斷地得以實施。
在創建過程中,昭化區不僅成立了區級工作推進組,還設立了現場項目工作專班,并構建了項目現場會商機制。昭化區的主要領導每逢周六都會趕赴項目現場蹲點,致力于解決項目推進期間所遭遇的種種困難,全力以赴推動各項建設任務。
創建工作面臨著時間緊迫、任務繁重的局面。鑒于此,昭化區建立了區級部門(單位)與天雄村的包聯共建機制,制定出“六順六凈四滿意”工作標準,扎實推進組織結對“大共建”、環境整治“大煥新”、感恩意識“大培育”三大行動。同時,建立起骨干包聯隊伍54支,結合黨員志愿服務、主題黨日等活動,引導區直機關1200余名黨員干部率先深入群眾之中,集中協助解決民生實事和重點問題達386個。
“以前我們自己打造的小庭院顯得雜亂無章,如今這個院子繁花似錦、綠樹成蔭,閑暇時坐在院子里乘乘涼、喝喝茶,那滋味,別提有多舒坦了。”昭化區昭化鎮天雄村村民高翠芬笑容滿面地說。
變化入眼可見。如今的天雄村家家戶戶豐衣足食,住上了磚混結構的小洋樓,村內交通更是四通八達,干道路、景區路、村社路、產業路、入戶路,相互連通,干凈整潔。
“這些年我們村相繼進行了改廚改廁,引導村民進行垃圾分類,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了很大提高。現在村民用上了自來水、天然氣、太陽能路燈,環境的不斷提升讓老百姓切實得到了實惠。”天雄村黨支部書記尚明洪介紹。近年來,天雄村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實現了村主干道兩橫兩縱光亮全覆蓋;實施村道、破損路面提升改造,同步推進電線、水管等上改下、明改暗工程;改造提升了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建成“污水一體式”集中收集處理利用設施1處、三級化糞池3處、污水管網300米,提升了村民生活質量;打造生態微庭院45處,村口、街心等文化景觀小品3處,展示鄉村果蔬文化,營造出四時田園風景。
構建鄉村產業體系 提升和美鄉村經濟發展成色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2013年,尚明洪被村民一致推選為該村的支部書記。上任之初,天雄村村莊空心化問題突出,人口流失嚴重、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成了全村發展的最大掣肘。
如何破題?村兩委商討決定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以此喚醒“沉睡”中的天雄村。為什么這么定位?天雄村有自己的考量,該村離廣元城區只有26公里,離AAAA級旅游景區昭化古城僅有3公里,區位優勢明顯。
說干就干,村兩委通過走訪摸排,發現蔬菜產業大有可為。村里已經有趙禮榮一樣的種植大戶,這些年,趙禮榮一邊向周邊市場、超市、小區等供應蔬菜,一邊發展采摘經濟。六畝、十畝、十五畝……蔬菜產業像“滾雪球”一樣發展壯大。
近些年來,村兩委積極動員當地村民投身于蔬菜產業的發展。在趙禮榮的引領帶動之下,經由村兩委的不懈動員,村民吳長兵、郭子斌等人不再遠赴他鄉漂泊打工,而是毅然選擇回到家鄉,開啟了蔬菜種植的事業征程。
“現在在家鄉發展蔬菜種植,不僅可以照顧家里,收入也還是不錯,除去人工和種植成本,每年的純收入大概在17萬元左右。”吳長兵高興地算起自己的收入賬。
單純發展蔬菜產業太單一、太薄弱。天雄村兩委在商討之后,有了更多的想法。
機會在悄然間不期而遇。建德市有“中國草莓之鄉”的美譽,建德人賴宏清也在村里種植草莓有好幾個年頭,如何把草莓產業做大做強?村兩委一邊動員更多的建德人來天雄村種植草莓,一邊發動當地群眾種植草莓。
現在,越來越多的浙江人成為天雄村的草莓種植大戶,他們不僅自己發展產業,還為村民提供“一對一”的師徒式技術指導,共同增收致富。
在此期間,昭化區還指導該村成立了天雄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社會化選聘職業經理人,建立“村集體+公司+農戶”的532收益分配機制,通過村民自建、以工代賑等方式承接建設項目,發展農文旅產業,全方位提升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益。
功夫不負有心人。天雄村已成功創建為省級“無公害蔬菜基地”,建成浙川協作草莓產業基地,按時節梯次種植火龍果、黃瓜、草莓、紅提等有機果蔬30余種,設有親子采摘、苗圃培育、休閑觀光等區域,實現一年四季業態常青。
強化公共服務能力 打造和美鄉村便民底色
村民王國林在村委會用了幾分鐘的時間就完成了今年的新農村合作醫療繳費和認證。“以前新農村合作醫療繳費要去鎮上辦理,辦得順利的話一來一回也至少需要一個小時,如果遇到工作人員臨時有事不在,第二天還得再跑一次。現在村里建了‘村能辦’平臺,只要帶著身份證到村委會,一會兒就辦完了,很方便。”王國林表示。
“村能辦”平臺的建立,讓許多村民切實感受到了辦事的便利。在天雄村,隨著“村能辦”平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辦理建房、醫保等238個便民審批事項,大大節省了辦事時間。
據悉,在不斷加強公共服務供給的生動實踐中,天雄村不僅擁有“村能辦”,還著力“一老一小”保障,建有一批兒童之家、頤養之家、村衛生室等便民服務設施,強化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設,全面完善文化廣場、文化院壩、農家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持續開展“村晚”、新時代鄉村閱讀季、農民運動會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同時,推動供銷社下沉服務力量,打造村級供銷服務體系,建成含五金日雜、鄉村超市、理發、莊稼醫院、再生資源回收和農用機械服務為一體的天雄村綜合服務社,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在天雄村的頤養之家中,隨時都能瞧見三五個老人結伴成組,活躍于老年教育室、民樂室、棋牌室、康復訓練室之中。“在建成之初,這里可沒有老年人前來活動。”尚明洪直言不諱。
不僅要建設得好,更要管理得好、使用得好。依循這個綜治理念,在和美鄉村的建設進程中,該村全力發揮村黨支部的帶動引領作用以及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積極組織老人前往頤養之家進行體驗、交流,逐步引導老人喜愛集體活動、鐘情頤養之家。
村莊變得更加美麗,村民逐漸富裕起來,越來越多曾經離開天雄村的人以及投資者再度返回故鄉,共同描繪出一幅“村美、業興、人和、共富”的鄉村嶄新畫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