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9日電 (劉剛 孔云 羅雨果)目前,在位于自貢市貢井區龍潭鎮的菜子湖家庭農場,一片植株高大的水稻田映入眼簾。稻谷的清香彌漫著整個田野,長而飽滿的稻穗隨風搖曳,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水稻枝頭,一片豐收的景象。

據自貢市菜子湖家庭農場負責人梁榮介紹,這是今年4月貢井區從瀘州市新引進的“巨型稻”,如今已經試種成功。“巨型稻”有2米多高,根系有40公分長,秸稈有手指頭那么粗,不容易倒伏。普通水稻每畝可收割800斤—1000斤,而“巨型稻”每畝產量可達1200斤以上,產量比普通水稻高出20—30%。
據了解,“巨型稻”是運用傳統育秧技術培育而來,為非轉基因水稻,含有大量的硒、抗性淀粉等營養成分,而且口感極佳,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可謂是水稻中的“高富帥”。
除了具有高產的特點外,“巨型稻”因根系較深,可增加稻田蓄水深度,非常適宜水產養殖,形成立體農業發展模式,能同步喂養蟹、蝦、魚等,做到“一田兩用、一水雙收”。

貢井區龍潭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菜子湖家庭農場主要采取“巨型稻+大閘蟹”的共作模式,大閘蟹的糞便作為有機肥,可以讓“巨型稻”自然生長,水稻里面的大閘蟹可以直接吃掉害蟲。通過這種生態養殖方法,為土地提供了充足肥力,保證水稻在種植過程中不用化肥農藥,實現水稻和大閘蟹的共生共養。此外,家庭農場每年都會為周邊村民提供固定就業崗位,還經常聘用臨時散工,實實在在地讓當地有需要的村民實現了家門口的就業。
貢井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巨型稻+大閘蟹”共作模式,不僅為大閘蟹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和覓食環境,還能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下一步,將在更多區域繼續推廣“巨型稻”的種植,大力發展禾下經濟,提高土地利用率,推進農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