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26日電(陳選斌)26日,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方家鎮的特色稻漁循環農業集成科技示范片內傳來機器的陣陣轟鳴聲,一場水稻新品種測產驗收在這里舉行。
“這是我們在新整改的高標準農田種植的第一年,不僅克服了機械栽插時的陷機問題,還選種了包括‘富鋅稻’在內的五種特色稻漁特優品種,今天田間隨機取樣測定的最高產品種產量達780.5公斤。”方家鎮東岳村黨支部副書記吳霞介紹,往年,農戶在爛泥田種植水稻的畝產僅350到400公斤。
“今天經過現場測產,有兩個品種田間表現比較好,籽粒飽滿,結實率高,抽穗期耐高溫能力較強,適合方家鎮大面積推廣種植。”仁壽縣方家鎮人大主席王棟介紹。
作為傳統的淡水魚養殖大鎮,養殖尾水污染是方家鎮長期以來面臨的挑戰。方家鎮引進了四川農業大學的技術團隊作為技術保障,成功破解了這一難題。該團隊一方面解決了養殖尾水凈化和稻魚田生物防控問題,另一方面減少了化肥的使用,提升了稻米的品質。
稻在水面長,魚在稻下游。據悉,生態稻田作為一種高效的天然凈化系統,通過養殖廢水的循環再利用,結合綠色生物防控與高產栽培技術,實現了增產與減排的雙重目標。四川農業大學技術團隊的鄭愛萍教授表示,團隊通過全產業鏈服務,擬打造方家鎮優質、特色鮮明的稻漁品牌,提升當地稻漁系列產品價值。
仁壽縣方家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只是第一步,要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化效益化,還需要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未來,方家鎮將通過創新舉措與科學規劃,繼續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助力農民增收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