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16日電 (吳平華 羅景萍 蔡蘭)金秋十月,在“中國蠶桑之鄉”高縣,晚秋蠶繭迎來豐收,高縣各繭站收購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蠶農們忙碌著摘繭、賣繭,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16日,在高縣嘉樂鎮人民村的現代化大蠶養殖工廠,顆顆蠶繭形狀飽滿,雪白如霜,蠶農王付章正穿梭在蠶房里,指導著工人們采摘蠶繭。

“這一季晚秋蠶總共喂了5張,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喂養,結出的蠶繭顏色好、個頭也大,產量大概在200公斤左右,又是一個豐收季。”王付章告訴記者,他所使用的大蠶養殖工廠,不僅有良好的通風條件,還配套有切桑機、軌道式升降省力化蠶臺、自動旋轉方格蔟和自動采繭機等先進機具設備,養蠶更加科學高效。今年的蠶繭價格較為喜人,加上有“小蠶共育技術”支撐,養蠶效益大大提升。“今年5個批次總共養了30多張蠶,總收入超過了10萬元。”看著眼前白花花的蠶繭,王付章喜上眉梢。
一筐筐雪白的蠶繭源源不斷地送往附近的繭站銷售。一大早,高縣嘉樂鎮蠶繭站門前就已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滿載蠶繭的農用車排起了長龍,蠶農們有說有笑地討論著這一季的收成。站內,工作人員忙碌著對鮮繭進行評級、定價、稱重、結算,現場一派忙碌,收購來的蠶繭堆積成了一座座“小山”。
據繭站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季晚秋蠶總體質量較好,開稱首日收購量就達到了2萬公斤,預計本季收購總量在8萬公斤左右。同時,在高縣的來復鎮、落潤鎮、蕉村鎮、羅場鎮等蠶桑產業核心區地,晚秋繭收購工作也正在進行中。
高縣現有桑園23萬余畝,蠶桑產業的產值、產量居全省前列。近年來,高縣把發展蠶桑產業與推動鄉村振興相結合,以“科技興蠶”為抓手,通過“共育支撐+蠶技推廣”推動蠶桑產業提質增效,蠶桑產業“短、平、快”的效益優勢進一步凸顯,有力地促進了蠶農增收。
目前,高縣共有小蠶共育室386間,共育工廠32個,10余萬農村人口從事蠶桑生產。據悉,隨著該批晚秋蠶繭收購工作結束,全年大面積的蠶桑生產也將落下帷幕。今年前五批蠶,全縣累計發放蠶種24.26萬張,預計產繭1154.51萬公斤,蠶農繭款收入將超過6.7億元,小蠶桑成為群眾致富增收“大產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