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4日電 (魏箐)近年來,瀘州市納溪區按照“農旅融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的思路,以項目建設、節會經濟、產業發展為抓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產業,進一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推動“農文旅體”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品牌。

納溪區堅持“生態+”理念,依托生態優勢,以茶為業打造全服務鏈,以茶為媒打造全產業鏈,以茶為伴打造早茶文化,以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塑造鄉村新業態、換發農業新活力、創造文旅新發展,現已建成“納溪特早茶”茶葉基地31.5萬畝,年綜合產值89億元,帶動茶農人均增收3000余元,茶產業已成為納溪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數字賦能讓茶山變金山
走進納溪區大渡口鎮鳳凰湖村拂羽茶園,一根根噴灌樹立其間,通過數字平臺對茶園信息發布場景應用,一鍵掌控智慧霧灌系統、肥水藥一體化系統等一系列數字技術設備進行遠程智能控制,實現對茶園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
納溪區緊緊圍繞四川省委、省政府“打造千億茶產業”和培育“精制川茶”重大戰略目標,堅持生態種植、推進茶園高標準建設,以打造現代農業園區為抓手,提檔升級茶產業,做大做強做優“納溪特早茶”區域公用品牌,科學技術賦能產業發展,讓茶山變金山。
“下一步打算通過5G網絡移動端對茶葉生長狀況進行實事監控,配合使用無人機噴灑系統,讓茶園管理不在成為難題,茶葉生產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大渡口鎮農業農村辦主任龍文菊說。
納溪區依托數字經濟發展優勢,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數字茶園,探索“數字+茶園”的新發展模式,制定《云溪人才新政》配套文件,引進茶葉專業人才,加快構建現代茶產業綠色生產體系……積極開展茶產業科技創新路徑研究,為休閑農業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茶旅融合與休閑有機結合
茶園里,工人正忙著給茶葉除草、修剪、施肥等。護國鎮農技站工作員李平則在一旁就茶園的管護、茶園掏溝等問題進行現場指導。“冬季茶樹根部的活躍性強,是最能吸收營養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要施肥,能夠讓茶樹吸收更充足的養分,確保明年春茶提質增效。”
冬至前后,正是茶葉管護的關鍵期,連日來,納溪區護國鎮梅嶺村正組織茶農搶抓農時,加緊實施冬季茶園管護,為來年的茶葉開采活動周和茶葉研學旅行季打下堅實基礎。
如今,梅嶺茶葉公園旅游線路連續兩年被評為“春季踏青到茶鄉——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之一。納溪區在鄉村規劃基礎上統籌產業空間布局,編制茶產業專項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打破轄區界線,形成“一核兩片多點”的產業發展思路。
“通過完善茶園基礎設施,茶園間套種珍稀樹木、花卉、果木,配套觀光亭臺、長廊、茶文化雕塑、壁畫,茶園道路和坎壁美化等,改植換種標準化、規范化觀光體驗茶園,逐步實現茶園公園化、景區化。”納溪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任肖玉梅表示,納溪目前已建成具有觀光功能的茶園12萬畝,產業帶沿線景觀8處,配套三星級以上酒店5家。2024年,納溪區各茶葉旅游線路共接待研學旅體驗學生5萬余人次、游客50萬余人次,茶旅收入超過9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