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27日電 (彭圣洲)智能化育秧、無人機精準施肥、農田小氣候自動觀測站、智能識別蟲情測報系統……近日,南充市蓬安縣廣袤的田間地頭呈現一派忙碌的春耕景象,科技助農成為新亮點。
在蓬安縣睦壩鎮常豐農事服務中心,一排排立體循環智能育秧苗床整齊排列,一株株秧苗井然有序地立在苗床里。在苗床軸輪的帶動下,秧苗勻速上下移動,均勻接受光照和水霧……
“通過智能化育秧,節省人工和成本。”常豐農事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利用傳統方式育秧需要輪班值守,揭膜通風全靠經驗。如今這個智能化育秧工廠配備了物聯網環境監測、自動化精量播種、水肥一體循環噴灌等先進設備,實現了溫度、濕度、光照的精準調控,秧苗成活率明顯增加,生產效率較傳統模式顯著提升。該負責人說,“這個集中育秧點,不僅能滿足本地農戶用苗需求,還可輻射周邊多個縣區。”

來到徐家鎮柳溪橋村,眼前的育秧流水線正在不停地運轉,工人將育秧盤放進機器后,裝土、澆水、撒種、覆土一氣呵成。“制作完成的育秧盤需經過一周左右的暗化催芽,再將育秧盤進行旱地擺盤,20余天后就能移栽到田里。”蓬安縣穗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青明說,育秧流水線投入使用后,全流程只需要6至7名工人,一天能生產五六千盤。
據了解,蓬安縣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進程,大力推動水稻集中育秧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智能育秧新技術,積極將傳統分散式農戶育秧轉化為智能化集中化育秧,為周邊種植戶提供高效、優質的水稻育秧服務,努力跑出春耕“加速度”。截至目前,蓬安縣建設智能化育秧工廠2處、集中育秧點40余處。
走進金甲鄉白石包村項目建設現場,大量的機械正在進行田形調整、田塊精平、溝渠開挖作業,系統實施土地平整、溝渠貫通、道路聯網等工程。而同在金甲鄉的星火村,產業道路上,工作人員正為6架農用無人機添加肥料,進行施肥作業。農戶坦言:“寬敞的產業道路、機耕路更方便農機進出,連片的土地也更適合機械化作業和農業技術的應用。”
“機械化作業、科學生產,能讓農業生產更高效。”在蓬安縣錦屏鎮的玉米機播現場,農機手正嫻熟地駕駛著農耕機械,在田間地頭來回穿梭,深翻、開溝、施肥、播種,一道道工序在機器運作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現場相關負責人說,現在村里的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實現了土地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經營。
蓬安縣加快推進全域農業機械化進程,像這樣的耕種場景不在少數。“農機讓中壩數千畝地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全程機械化讓基地實現了種植‘無縫銜接’。”蓬安縣錦屏鎮中壩社區相關負責人說,中壩已成為蓬安縣農業廣播電視培訓學校的培訓基地,連續3年在這里進行農機操作手培訓,累計培訓人員600余人。
對于橫跨睦壩鎮、巨龍鎮、正源鎮的糧油安全產業帶,蓬安縣成立縣屬國企南充常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全力保障12.9萬畝糧油高效生產。“公司下屬的農事服務中心,共建有農機服務中心、育秧育苗中心、糧食烘干中心、大米加工中心、糧食倉儲中心等,涵蓋育秧育苗、大米加工、烘干、倉儲、展示交易等多個環節。”農事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中心以社會化服務為依托,除了覆蓋糧油安全產業帶,還可輻射周邊10萬余畝農田。
據了解,截至目前,蓬安全縣農機總動力已經達到50萬千瓦以上,位居川東北地區前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