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4日電 (單鵬 湯雁)“我們不管是哪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都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近日,在攀枝花市西區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區,曾經收養了4個孩子的彝族媽媽、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陸學英,用樸實的話語詮釋著自己對民族團結的理解。
2020年6月,陸學英所居住的路南社區成立了“榴小籽”志愿服務隊,在陸學英的帶動下600余名各族居民積極加入,持續開展“我是一顆石榴籽”志愿服務活動。“抱榴苑”民族團結進步活動陣地中專門開設了一間“陸學英工作室”,充分發揮陸學英“一根頭發帶動一把頭發”的作用。
“有的民族同胞剛剛從鄉下搬到社區時,還沒有適應城市生活,有的甚至在陽臺上養家禽、牲畜,通過陸阿姨的幫助,他們最終融入了社區生活。”路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龐星回憶說道,陸學英家的隔壁鄰居是一位企業退休孤寡老人,在老人躺在床上不能自理時,陸學英無微不至地照顧這位非親非故的鄰居。

“用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平凡的事,我感到很快樂。”陸學英的出發點十分樸實,這也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真實寫照。她說:“不管是漢族、還是彝族,都需要我們互相尊重、互相幫助”。
陸學英的故事,是路南社區通過互嵌式發展增進民族團結“向心力”的縮影。路南社區常住居民7265人,設10個居民小組,有漢族、彝族、傣族、土家族等20個民族,其中流動居民425人。近年來,路南社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積極發揮區域聯合黨委的核心引領作用,筑牢黨建、服務、治理、文化四個共同體,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讓各族居民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鄰居,互嵌式發展其樂融融,奏出一曲民族團結進步的和諧樂章。
龐星表示,在互嵌式發展進程中,路南社區民生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社區持續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在建樹巷、二醫院老舊小區修繕路燈20盞、溝蓋板200余個,新劃線停車位200余個;打造“榴香學堂”“榴舞飛揚”等服務陣地,為各族居民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安置、政策咨詢、藝術教學等服務,拓寬就業增收渠道,解決就業崗位16個;依托黨群議事廳、議事壩壩會等平臺,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路南社區還充分發揮群眾工作主體作用,征詢各族居民意見,營造出老舊小區改造全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今年以來已完成社區“棚改”房屋亮化工程,建樹巷“棚改”閑置土地便民停車場投入使用。
民族傳統文化也得到了傳承和弘揚。路南社區積極挖掘、保護、傳承、弘揚健康向上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升級打造1000余平方米的“抱榴苑”民族文化活動廣場,融入雕塑、壁畫等民族文化元素,設置榴楊文韻、抱榴客廳、彝家美食等活動場所。組建民族歌舞表演隊,舉辦春節(元宵)游園活動、民族團結一家親壩壩宴等民族文化系列活動20余場次,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定期組織轄區各族兒童開展寒暑假繪畫課、葫蘆絲演奏培訓、兒童講民族團結故事比賽、廢物變新物制作課等活動。
路南社區先后榮獲了“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攀枝花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攀枝花市社區統戰工作創新實踐基地”等榮譽稱號。龐星表示,路南社區將充分利用“抱榴苑”民族團結進步活動陣地,積極調動各族居民參與熱情,打造有鄉愁、有滋味、有感情的“三有社區”,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