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4日電 作為居民生活居住的重要場所,小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基本單元、市域治理的末梢神經。小區矛盾問題多發頻發,不僅會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打“折扣”,更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小區“誰來治、治什么、怎么治”?在四川,推進小區依法治理成為全面依法治省的基礎工作和重要內容。
數據顯示,四川省共有商品房小區2萬多個,小區和院落共8萬多個。2020年以來,四川省委依法治省辦試點開展全面依法治縣“1+8”示范試點工作,為積極回應小區突出問題和群眾期待。試點期間,四川省在14個試點縣選取64個小區開展小區依法治理探索。四川省委依法治省辦負責人表示:“四川省委高度重視小區依法治理,將其作為縱深推進全面依法治省的重要抓手,采取‘省直部門+高校+律師+小區’四聯合研究模式,聚力集中開展小區依法治理大走訪、大調研、大解剖,系統性開展小區依法治理探索研究。”
曾經,成都市金牛區西岸觀邸小區內許多業主將住房改為家庭小旅館對外經營,導致小區出現“流動人員多、矛盾糾紛多、治安案件多”等難題。在街道黨委和熱心業主的共同努力下,通過黨建引領組建小區各主體共治“一張網”、成立業主委員會依法自我管理、成立志愿者隊伍收集問題解決問題、制定德法融合的居民公約自我約束等辦法,有效解決了業主維權難、物業服務價高質低、治安環境差等突出問題,實現從“問題小區”到示范小區的華麗轉身。
該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白學超說:“當時,我們面臨著很多困難,不知道怎么去操作,不知道問題該找哪個部門解決,如何召開業主大會、如何選舉成立業委會、哪些收益屬于公共收益等……我們深切感受到,小區依法治理需要相關黨政機關、業主等各主體合作共治、需要業主積極參與依法自治、需要一套可借鑒可參照的小區依法治理操作指引。”
綿陽市游仙區三江首座小區近年來積極成立黨支部,并在黨支部引領下構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一核三治”小區微治理新模式。為讓法治成為信仰,黨支部帶領小區居民共同制定管理機制、服務項目、獎懲措施等章程,用法治方式解決小區管理的盲點、難點、痛點。“我們依托民法典等相關法律法規,向物業公司提出整改意見,用法律武器維護小區業主共同權益,邀請法律顧問參與制定小區居民公約,倡導居民共同遵守,用良法善治引領美好生活,小區實現了由亂到治的蛻變。”該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田小鳳介紹。如今,大事緊急議,小事定期議,已成為三江首座小區居民的日常。

這些小區的改變是四川省以社會基本細胞為抓手深化基層依法治理工作的縮影和見證,也為小區依法治理工作提供了實踐經驗。隨后,四川省委依法治省辦繼續加強研究,工作小組采用電話訪談、座談會、問卷調查、專家調查、實地訪談等相結合的方式,對全省33個小區進行調研,針對法治小區建設中面臨的困境展開了全面摸排與歸納,探尋制約小區依法治理存在的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等方面的主要問題。經過努力,四川省委依法治省辦先后匯編小區治理法律政策讀本,形成《四川省小區依法治理研究報告》,集成小區依法治理典型案例,指出小區依法治理法律制度方面的問題,編制《小區依法治理實務手冊》……逐漸形成一套可復制可借鑒的小區依法治理經驗。
翻開《小區依法治理實務手冊》,第一部分是“小區依法治理工作導引”,從黨建引領、依法自治、多元治理、矛盾化解4個類別,列舉重要節點12個、問題表現52個、方法舉措63個,明確小區依法治理的邏輯框架和努力方向。《小區依法治理實務手冊》緊扣構建“一核三治”治理體系,指出了小區依法治理的主體、職責、治理的路徑和措施,系統解決了“誰來治、治什么、怎么治”的問題。
“可以說《小區依法治理實務手冊》是開展小區依法治理工作的‘百科全書’,厘清了相關部門的治理職責,梳理了小區治理的法律依據,指出了依法治理的程序和要求,對開展小區依法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意義重要。”天府新區華陽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委員,人大工委主任周勁松說,以前很多不清楚、不明確的問題,現在都能按圖施工,依法及時有效處理。
據了解,為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以點帶面,今年四川省擬選取100個小區開展小區依法治理試點工作,聚焦居民關心、憂心和煩心事,著力破解小區存在的“老、大、難”問題,著力補齊小區治理短板弱項,構建物業公共收益分配機制、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三治”融合運行機制,著力建設一批平安、法治、和美小區,為全省小區依法治理提供一套成熟的經驗模式。
“我們希望通過各方共同努力,著力探索出一條既符合中央要求、又體現四川特色的小區依法治理方法路徑。”四川省委依法治省辦秘書處負責人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