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16日電 (記者 何浠)“我們流轉了約3500畝土地,最近都在集中收割了!”9月16日,談到為何要在四川天府新區籍田街道流轉土地,成都天府新區自勤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蘇烈毫不諱言:“水源有保障。”
眼下,四川從南至北陸續迎來秋收高峰。多年來,四川秋糧產量超過全年糧食產量八成以上。在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開局起步之年,秋糧的收成意義更加凸顯。
大型灌區是四川糧食產量的重要“戰場”,四川6處省直大型灌區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積的43%、耕地面積的19%,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30%。當前,四川大型灌區秋收作業正大面積鋪開,蓄水保水工作也已同步展開,在保障顆粒歸倉的同時,也為來年春灌提前準備水源。

四川天府新區籍田街道境內擁有“天府新區高標準糧油示范基地”,處于全國第一大灌區——都江堰灌區的東風渠灌區內,9月上旬到10月上旬是當地水稻集中收割期。蘇烈表示,都江堰灌區東風渠的來水就是當地豐收最大的底氣。“東風渠的三合支渠可以直灌一部分,另一部分可以通過三合支渠先把水囤蓄在水庫和堰塘里再進行后續的灌溉。”蘇烈說,8月以來,成都遭遇持續高溫,讓自勤農機的社員們捏了一把汗。
8月上旬,正是水稻揚花灌漿期,這個時候碰到高溫干旱,對它的授粉、結實率影響比較大。天府水利管理站供水班長羅渝涵告訴記者,籍田街道用水需求大,但屬于尾水片區,由于只靠三合支渠進行輸水,進水條件相對較差,為及時向當地提供抗旱水源,8月份,管理站靈活運用支渠輪灌、突灌和錯峰用水,解決了當地今夏抗旱用水需求。
同樣,在武引灌區,綿陽市游仙區仙鶴鎮的鄉親們對水與糧關系的認識越發深刻。今年8月,武引灌區也迎來持續高溫,對水稻十分生長不利。四川省武都工程運管中心供水科副科長吳立學告訴記者,由于高溫干旱,直到8月底,灌區各地仍在提出用水需求,大大超過往年同期用水需求。
“真沒想到今年一畝地能收到1300到1400斤黃谷,大大超過了我的預期。真的是盛夏‘一瓢水’,秋收‘一瓢糧’。”仙鶴鎮種糧大戶楊彩利高興地說。

四川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全省6個省直大型灌區有效灌面近2000萬畝,今年春灌期間供水約23億立方米,連續四年實現滿栽滿插;抗旱輸水數億立方米,助力糧食穩產增產成效明顯。
都江堰灌區人民渠第二管理處灌區鳳凰水庫是一座小型水庫,總庫容僅為18.3萬立方米,但設計灌面有1700畝,今年夏旱,鳳凰水庫耗水太多,如果不能及時補充水源,將給明年春灌用水保障帶來不確定因素。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人民渠第二管理處供水科科長李興剛告訴記者,一方面,人民渠第二管理處灌區屬于都江堰灌區的尾灌區,也是丘陵灌區,本身都江堰來水抵達這里就很不容易;此外,鳳凰水庫更是灌區“毛細血管”的末端,能否及時補蓄更考驗上游渠道來水情況。
“別小看灌區內大大小小的水庫堰塘,這些‘瓶瓶罐罐’可是來年豐收的堅實保障。”李興剛告訴記者,眼下灌區正在大規模秋收,用水高峰期已經度過,灌區正好運用這段時間錯峰向尾灌區輸水,確保灌區內的水庫堰塘盡可能多裝水。
羅家河壩樞紐是東風渠總干渠上的一處節制閘,東風渠的水在這里一分為二,龍泉山干渠主要向龍泉山灌區輸水,新南干渠主要向下游的黑龍灘灌區等地供水。“龍泉山灌區的三岔水庫、黑龍灘灌區的黑龍灘水庫,這些都是灌區重要囤蓄水庫,充足水源是糧食生產的關鍵。目前,正全力向上述地區輸水。”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東風渠管理處供水科組長黃鯤鵬表示,截至9月中旬,今年已完成向龍泉山灌區輸水2.22億立方米,向黑龍灘灌區輸水1.85億立方米,為明年春灌和秋收打下堅實水源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