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大屏幕上揮發性有機物的異常監測數值引起大氣室值班工作人員的注意。工作人員隨即進行溯源,并針對問題開展環境執法。
通過先進的監測技術可實時掌握環境變化,嚴格執法則確保相關法律法規得到有效執行,監測與執法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兩大核心環節,共同構筑起生態環境保護防線。
監測網絡體系基本建立
根據最新數據,四川已累計建成各類監測點位2.6萬余個,其中環境質量監測點位2萬余個、生態質量監測點位800余個、污染源監測點位近5000個,基本建立要素齊全、布局合理的監測網絡體系。
“與2021年相比,四川新增化工園區空氣站、溫室氣體自動監測站、生態觀測站等5種類型站點,并積極探索創新溫室氣體、新污染物、電磁環境等新領域監測工作。”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負責人介紹。
但要把污染監測轉化為防治成果,仍面臨諸多挑戰。“監測到位是管理到位的基本前提,但與建設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生態環境廳核安全總工程師羅秀兵坦言,監測能力建設不僅包含完善的監測網絡,還需要先進的監測技術、系統的監測業務、嚴格的質量控制、高效的監測管理等協調配合。
對此,四川生態環境系統將在網絡建設、業務支撐、監測監管、數據質量、人員素質五大領域持續發力,實施一體化網絡建設、數智化監測創新應用等措施。同時,我省也提出具體提升目標,比如持續升級常規監測能力,15個重點城市駐市站要逐步具備VOCs、PM2.5組分手工分析能力;抓好監測數據的準確分析和精準預測,確保未來72小時污染天氣市(州)級別準確率達90%以上等。
中樞指揮系統分類管控
環境執法工作多頭多線,如何提高效率?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通過打造省級生態環境智慧執法監管與服務平臺,整合執法相關的業務與數據,實現一個信息平臺展現所有執法業務。“該平臺已對20萬個監管對象建立精準‘畫像’,對14萬家單位實行‘紅、黃、綠’三色環保碼分類管控。”
該平臺設置行政管理、行政執法、隊伍管理三大板塊11個子系統,對工作調度、人員準備管理、稽查考核等實施集中線上通辦;制定9類數據治理規則和6項管理規范,集成31類環境監管數據進行二次整合使用,全方位打通數據“橫向+縱向”共享通道。
除了打造智慧執法監管與服務平臺,四川還創新建立執法人員專業特長信息臺賬,實施執法裝備啟用、保養、報廢全生命周期管理,已入庫人員2000余名、裝備1.9萬余臺。
此外,在生態環境執法監管機制建設方面,四川不斷推陳出新。目前,全省設立1個省級值勤備勤中心和21個市級分中心,從隊伍管理、任務管理、執法監管、行政處罰等方面推進執法工作。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