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14日電 (陳選斌)14日,四川省農業產研一體化科技支撐推進會暨第三屆“天府菜油”院士專家大講堂在成都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召開。會議以“聚焦高水平農業科技供給支撐高質量糧油產業發展”為主題,匯聚院士專家、糧油企業代表、涉農企業代表等,共謀科技支撐農業產業鏈升級路徑,助力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

會上發布的《四川省農業農村廳關于精準對接品種技術服務促進建圈強鏈的通知》明確提出,各地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和農科院所組織相關人員,下沉村社及種養殖農戶,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鏈條上的堵點、卡點,以及老百姓提出的品種需求和技術需求,逐一梳理形成技術服務任務清單,歸總研究提出技術服務路徑。通過“一對一、手把手”技術指導、壩壩會培訓等形式,重點解決品種需求、生物育種技術應用等難題。對于復雜技術問題,將由包含國家科技特派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等組成的跨層級團隊協同攻關。相關部門還將動態優化技術團隊配置,確保服務覆蓋半徑與農事需求匹配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牟錦毅在講話中指出,近年來該院以科技創新轉化雙輪驅動,推動產研深度融合,在種質資源創制、關鍵技術突破、種業平臺建設及成果轉化應用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全院育成的農業主導品種占全省48%;創制的主推技術占全省61%;牽頭建設的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全面啟動運行,目前已保存糧油作物種質資源2.6萬余份;尤其在產研融合方面,全院科技成果轉化率穩定在80%以上。
圍繞四川農業產研精準對接與協同推進,以科技支撐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加強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牟錦毅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強化科技創新,攻克糧油單產提升的關鍵技術瓶頸;二是深化產研精準對接,構建協同創新與推廣體系;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產研融合提供智力保障。
在“天府菜油”院士專家大講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作《BT+EB拱衛國家油料供給安全》主題學術報告,強調通過生物技術(BT)與生態育種(EB)結合提升油料自給率。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明崗作《我國農田長期試驗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專題報告,系統闡釋土壤改良與種植制度優化對農業產能提升的實踐路徑。現場同步舉辦2025年春季糧油作物田間技術培訓,并啟動“科技成果云端薦”線上推廣活動,推動多項新技術精準對接農戶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