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4日電 (小青 虞立琪)近日,極限探險家劉勇做客新網銀行直播間。劉勇在新網銀行Sports Talk直播節目中,通過自己的經歷講述一位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的普通人怎么樣在時間、精力、金錢等方面去平衡工作生活和愛好之間的關系,從而獲得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

探險生涯起步早 戶外探險挑戰多
劉勇,探險界人稱大劉或勇哥,13歲成為專業排球運動員,16歲結束職業運動員生涯去念大學。他從小喜歡歷史地理,后來拿到歷史學博士學位,一直想打開自己的眼界,去全世界看一看。
從小的運動讓劉勇的肌肉、肌腱、骨骼等身體體能得到訓練,為以后從事極限運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超過30年的探險生活中,他通過極限探險的方式深入到許多渺無人煙之地,他的足跡踏遍了7大洲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南北極、喜馬拉雅山、中東沙漠、熱帶雨林等,許多地方都被他留下“人類第一次”的足跡。2016年他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十大探險家,他也是“登山界的奧斯卡獎”——法國金冰鎬獎的六位國際評委之一。
劉勇還有一個身份是大學教授,他在四川旅游學院任教。劉勇發表的《橫斷山區域文體旅融合發展新模式》等專著、譯著超過200萬字,發表高水平論文40余篇,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四川省人文社科基金重點科研項目等,是一名學術帶頭人。
劉勇表示,戶外探險會遇到很多挑戰,第一是失去了生活的便利性。現代人已經習慣了在都市中的舒適環境下生活,很多工具讓生活變得更加容易。而戶外探險到比較極限的戶外環境,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所有的大事小事都要靠雙手去解決,人們往往有時候就覺得自己的能力和體能不能應付這樣的環境。
第二沒有社會生活。出門探險可能是一個人、兩個人或幾個人,可能會感到與社會的交往被剝奪,這就是在心理學上講的孤獨,這是特別難以承受的,在很多時候堅持到某個點之后,精神瀕臨崩潰。
第三是風險。登山的缺氧和寒冷、自然災害,包括冰崩、雪崩等出現在面前,有時候遇到這些情況就想放棄——那么干脆先離開,以后再來。但是,事實上就是稍微再堅持一下,越過了這個點,下一步就能夠成功完成探險。
談到在戶外探險里遇到的危險時刻,劉勇笑道,“每一次都很危險,下一次可能會更危險。”據他介紹,在自然環境下,危險來自于各個方面:自然、自身、同伴、裝備等等。
有一次,劉勇在山上失溫產生了幻覺。那次大約是在20年以前,他跟同伴攀登一個未登峰,他目測距離很快就到頂了,誰知道在大山里,視覺會有誤差,他們錯過最好的下撤時間。而在晚上8點,天就全黑了,暴風雪來了,他們沒有厚衣服、食物和足夠的水。
那是座非常陡峭的一個山、巖石和冰的混合線路,用繩子下降后,他們來到一處絕壁,看不到下面,就找了一塊很小的地方坐了一晚上,全身濕透。劉勇回憶,當時他進入了非常夢幻的階段,但由于之前接觸過相關的訓練,他告訴自己這是失溫了,于是努力睜開眼睛把自己叫醒。“那個時候一睜開眼睛,全身就開始抖,我的同伴和我一起,抖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7點鐘的時候,雪停了,我們才終于可以下山。那時整個腳凍傷去了醫院,醫生說需要把大腳趾截掉,還好后來通過保守治療保住了。”
在生活與愛好之間尋找平衡
在路上,這對每一個年輕人都是一個挑戰,又要玩,又要工作,還要生活,怎么辦?當然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有瘋狂的時候。劉勇說,在他年輕時,可以兜里揣一塊錢就出門。他把心態放的特別低,上路之后可以在任何情況下去做任何一種工作,無論是帶著睡袋在公園里睡覺,還是在歐洲旅行時在路邊撿食物來吃。
在經歷了年輕最瘋狂的階段之后,劉勇回到城市工作,這時他面臨著很多取舍。從傳統來看,更多的是要回歸家庭,于是后來劉勇就開始調節自己的生活,一部分時間放在工作上,另外一部分時間放在愛好上。
劉勇把人生歸結為三件事:閱讀、行走、思考。在有限的生命中,有大量時間可以去閱讀,閱讀不僅僅是讀書,還包括去跟人交往,用各種途徑學習知識;行走是去踐行學習到的東西,它需要一些技能;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時,就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這就叫獨立的人格。
很多事,怎么去界定它有意義和無意義?這對劉勇來說很簡單:喜歡的就是有意義,不喜歡的就是無意義,重要的是把時間放在自己想干的事情上。在過去的30多年里,他更多是這樣去平衡生活。
劉勇認為,大家可能把生活抓得太緊,把自己看得太高,如果放下這些限制,要邁出走出去的一步其實非常簡單。對每一個人來說,探險的維度是不一樣的。對劉勇來說,可能意味著攀登喜馬拉雅山,但是對另外一個人,也許就是到城市周邊找一個湖劃船,或者找一條小路徒步,這些行為需要的僅僅是一雙鞋、一瓶水、一個小背包、一點點邁出去的勇氣和半天的時間。
所以他覺得更多的還是要有目標,有了目標要行動,每天為這個目標堅持做一小步,也許最后就會完成一個了不起的目標。
時間有限情況下 如何做好鍛煉?
劉勇在直播中提到,自己現在的時間非常有限,因為有科研、教學以及其他很多任務,他不可能去健身房專門健身一兩個小時,所以,他只能用碎片化的時間鍛煉,比如開會間歇做伸展。“訓練其實是一個堅持的過程。運動的方法并不難,網上現在有很多專業人士教學,關鍵還是自己的堅持。”
劉勇不太贊成為了某一個運動,像苦行僧一般生活。實際上,在20年前某一段時間,他在特別癡迷攀巖時吃素三年。但是后來在生活中,他倒慢慢覺得,跟朋友在一起吃吃喝喝也是生活樂趣,他不能因為運動讓生活一點樂趣都沒有。
“我們要去平衡自己的樂趣和生活。”劉勇提到,他作為大學教授、科研部門負責人,日常工作比較忙碌,還有定期的家庭、朋友、師生聚餐。所以,他現在一般是兩頓飲食,早上一頓,晚上一頓,他會控制自己一整天的飯量,或者第二天運動量加大一倍,這是一個長期的動態平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