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8日電(吳平華)基層治理連著群眾的急難愁盼,系著家門口的人情冷暖。今年,宜賓市敘州區以市級超大小區基層社會治理試點為契機,緊盯小區管理服務、業主共治、功能設置、群眾訴求,在南岸街道田壩社區江源半島小區探索打造“將愿辦到”服務模式,推動小區治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服務轉變。

“這幾年我們小區的環境衛生得到了很大改善,居民的素質也顯著提升,特別是高空拋物的頻率現在降低了很多,住著更舒心了。”作為宜賓最早的一批高層倒遷小區,何勝花從2017年搬入至今,小區的變化她歷歷在目。冬日的清晨,不少居民都在小區里遛彎,活動場上居民各自鍛煉,花壇內的綠植干凈整潔。今年來,田壩社區針對群眾訴求,多方爭取協調近60萬元資金,圍繞小區綠化衛生、維修更換消防系統器具以及健身器材設施等方面進行升級,不斷優化小區居住環境。
“社區天天都安排網格員來問候關心我,我很感動。特別是上次我摔斷了腿,書記還陪我去醫院就診了好多次,我現在身體好多了,一個人完全能夠自理,在老年協會的業余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73歲的獨居老人羅順華常年生病,幾個月前老伴去世的沉重打擊,讓他一度沉浸在悲傷中,在社區工作人員的悉心看護下,慢慢好了起來。
“我們每年都會積極舉辦活動,特別是三八節和九九重陽節這樣的節日,邀請我們的老年朋友來參加,凝聚社區老人力量,讓我們老年同志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江源半島小區黨支部委員黃玉清介紹。江源半島有老人1000余名,占小區人數的三分之一,小區老人迫切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組織,在社區黨委的引導下,12月15日,江源半島小區老年協會正式成立。
為打通服務小區居民“最后100米”,田壩社區黨委在江源半島小區孵化建設黨群服務站,通過組織聯建、活動聯辦、感情聯絡、信息聯通、問題聯治、服務聯動,推動群眾需求“秒呼秒應”,實現居民需求及時“精準對接”。面對小區居民、商戶日益多元的需求,社區針對小區實際情況,大力創新服務方式,引導發揮小區內黨員群眾、離退休干部、兩新組織、新就業群體、社區網格等力量,全面提升小區公共服務“軟硬件”水平,通過網格入戶、微治理專欄等多形式貼近居民傾聽訴求、解決“煩心事”。今年以來,共收集交辦物業管理糾紛、安全隱患整治、噪音擾民等問題12個,辦結率100%。
“我們每周都會對小區居民訴求逐一進行梳理,并向有關部門匯報,得到街道、社區以及上級部門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小區現在面貌煥然一新,群眾訴求已逐步解決,居民滿意度有了很大提高。”南岸街道田壩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曾澤彬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加強陣地建設,補齊服務小區‘一老一小’服務的工作短板,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凝聚更多的力量,讓更多居民融入基層治理當中,讓小區治理更有溫度,真正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