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5日電 (朱昱璇 汪曉丹)“人間煙火,麻辣有我。31味中草藥材熬制的獨家秘方鍋底,自家養的跑山豬,現摘現吃的新鮮蔬菜,期待大家來品嘗。”近日,在冬日的寒風中,52歲的粟深蓮正在鏡頭前熱情洋溢地介紹自家特色麻辣燙,這也是她的直播“首秀”。

這場直播的主角“鄉壩頭老湯麻辣燙”位于樂山馬邊彝族自治縣柏林村,是當地的美食標桿,更是粟深蓮和丈夫茍祖林的“滾燙”之作。
作為土生土長的柏林村人,粟深蓮和大多數彝鄉年輕人一樣,年少時便外出務工,直到2006年的一次返鄉,看著在中紀委等各級各類幫扶力量下日新月異的馬邊,粟深蓮和丈夫停下了輾轉顛簸的步伐,決定用自建房做點小本買賣,既能照顧家中老小,也為家鄉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幸運的是,不久后,村子附近開始修建水電站,外地工人常來村里采購生活用品,小店生意人氣越來越旺,粟深蓮也樂于和工人們嘮嘮家常。
“粟大姐,你的手藝那么好,祖林哥又是村里的大廚,要不開個餐館讓我們解解饞。”一次偶然的機會,前來買煙的年輕小伙提了個大膽的想法。彼時,村民們自給自足,小村莊里沒有成型的餐飲業,工人們領了工資卻無處“打牙祭”。

粟深蓮聽了這“玩笑話”有些意動,她仔細盤算了家里的資源,又細心了解大家的飲食偏好,最終選定了“熱辣滾燙”的串串香,當地人俗稱“麻辣燙”。
說干就干!粟深蓮在小店門口生起了火,支起一口大鍋,鍋里紅油翻滾,金黃的辣椒與深褐的花椒在熱浪中起舞,氤氳出麻辣鮮香的滾燙氣息,柏林村的首家麻辣燙開業了。
起初只有水電站的工人來嘗鮮,漸漸左鄰右舍甚至鄰村的村民也被吸引過來,本地的彝族青年更是這里的常客,大家圍爐而坐,一鍋麻辣燙融化了年齡鴻溝和民族界限,每一個人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溫暖與熱鬧。
名氣打出去了,卻沒能轉化成經濟效益。柏林村地處偏遠的小涼山腹地,粟深蓮所在的3組,常住人口僅有78戶。“我們只賣一毛錢一串,特別是水電站完工后,一天賣二三十元都不容易,幾乎是賠本賺吆喝。”粟深蓮的話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堅持張羅這口麻辣大鍋,更多地還是想守護“鄰里一家親”的溫情時刻。
粟深蓮這一堅持,就是十四年。2020年末,在政府的持續扶持下,仁沐新高速馬邊支線通車,這片閉塞的土地打開了通往外界的門戶。一幢幢新房隨之拔地而起,新村道寬闊又平整,昔日破舊的門面裝飾一新,墻面繪上了五彩斑斕的涂鴉,生機盎然的小村莊即將迎來新的轉折。
2021年,馬邊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斥資近600萬元啟動“麻辣小鎮”文旅項目,中共樂山市委辦公室、樂山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等托底性幫扶單位紛紛參與其中,曾經的貧困村搖身一變,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家鄉的巨大變化和實惠的幫扶政策讓粟深蓮的心更加滾燙了,立刻擼起袖子帶動村里十幾戶人家一起“開鍋”,高湯熬制秘訣、食材切配要領、蘸碟調料調制……各種麻辣燙技藝全都傾囊相授。大伙兒齊心協力加油干,官田壩麻辣小鎮的名號越來越響。
去年5月,麻辣小鎮作為展示馬邊特色美食和本土文化的代表登上了央視財經頻道《生財有道》欄目,吸引了近十萬游客慕名而來,副業變主業,麻辣燙成了粟深蓮的“主打”生意。
為了抓住這波流量,年過半百的粟深蓮猶豫再三,終于在馬邊煙草公司客戶經理吉克注主的幫助下,邁出直播第一步,希望通過直播平臺的持續“輸出”,讓麻辣小鎮更加“炙熱滾燙”。
在粟深蓮的帶動下,村民們找到了用“麻辣”破解致富密碼的鑰匙。“貧困村變‘金窩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來傳承‘家業’,村里越來越熱鬧了。”柏林村3組組長茍樹成對村里的變化感慨萬千,“歡迎來麻辣小鎮感受‘熱辣滾燙’!”(完)